簡史三部曲(完)綜觀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為什麼?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擎起巨筆,在過去十載間陸續寫出《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人類大歷史》,談的是人類從石器時代至21世紀的演化與發展史,並將人類歷史分為四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融合統一與科學革命。智人演化速度過快,但地球生態萬物不及反應,造成全球環境破壞。
《人類大命運》,所談的是爭議性較大的現代科技,因為哈拉瑞談到生物科技和AI時代來臨的下一個物種:半機械人(Cyborg),若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進化的速度卻遠比人類快速時,被取代的可能性帶來的恐慌,便會從每一個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儘管他筆下描述的人機合一有些極端,但的確已能看到蛛絲馬跡出現……

第一本回顧過去,第二本展望未來,第三本則是從未來回首反觀現在。

讀者不見得需要認同哈拉瑞所說的每句話,但可以在他的看似極端的論點刺激下,產生不同討論與想法。

《21世紀的21堂課》帶給讀者的驚喜並不是哈拉瑞談到什麼,而是他提出的論點都會讓人延伸思考到其他問題,然後再翻個三五頁後,他就會解答那些疑問。這種「對話感」,感覺就像在跟哈拉瑞本人對弈,只是他永遠都早了幾步棋。他會拉出某些面向來高談闊論,例如智人跟演算法結合演變過快,讓讀者明白,人類為何會如此焦慮。換個比方來說,看他的書就像是找教練引導「拉筋」,儘管拉扯伸展之際會感到有點疼,但也才會發現原來身體可以這樣那樣,跟以前不再一樣了。

而他給十五歲孩子的忠告:不要太依賴大人,因為世界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遊戲規則跟過去已經不同。但是,人類歷史的經驗仍舊重要,雖然不見得要全盤接受,但學會過濾資訊的能力依然重要,或著說會越來越重要。
哈拉瑞認為,未來生存力在於「不斷砍掉重練」,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以前的教育制度像打地基,費時多年紮實訓練;但未來快速變動時代下的學習方式應如搭帳篷,能夠臨機應變、迅速移地重起爐灶。

換句話說,當前學校該教的是4C:

Critical thinking — 清晰的思辨能力
Communication — 與人溝通的能力
Collaboration — 與人或機器協作的能力
Creativity — 創造力,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

過去階級差異是許多人被剝削,但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人會被經濟生產所排擠在外;加上AI 直接或間接衝擊了現在的工作,這個社會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可喜的是,現在逐漸出現「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相關討論,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改善對生活的熱情和心理狀態。以前人們工作是為了糊口,倘若基本生存收入能獲得滿足,那麼工作對人類的意義可能就會重新定義,價值取向不同。
媒體時不時會報導「十年內會消失的職業?」用顯微鏡去看的話,很多工作「型態」會消失;但如果回到「本質」探討人類價值所在,會產生新的詮釋方式,例如老師欲激發孩童學習的興趣,可藉由機器輔助、引導多樣性;儘管有達文西機械手臂執刀,仍需要有人類外科醫師去解釋病情和溝通。

1996年IBM開發的超級電腦「深藍」挑戰西洋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落敗,隔年系統經改良後再戰,成功擊敗人類棋王。多年後,卡斯帕洛夫不再害怕人工智慧,他甚至發現人們對下棋的熱愛未減、樂趣獲得提升;他相信人工智慧與人類可以相輔相成,例如用電腦程式加快培育新手、開拓新局等。

然而,哈拉瑞也提出警告,未來人類的生活將是大數據和演算法(Algorithm)造就的一連串選擇。處在資訊過載的社會裡,人們如何焠煉出真相、了解自省?哈拉瑞於《21世紀的21堂課》交代的最後一項重點 — — 「冥想」:

“In a world deluged by irrelevant information, clarity is power.”

哈拉瑞指出在亂局中能夠清晰思考,才是最為強大的力量

就連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比爾·蓋茲(Bill Gates)都是冥想的信奉者。如何在看似失控的時代中保持韌性,找回認識和感知自己的能力,並且不斷自我迭代更新,培養面對不確定性的心理強度,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賽跑。

《人類大歷史》中有提到,人類(智人)之所以能夠征服地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創造並傳播虛構故事的獨特能力,並且讓幾百萬人都相信,包括國家、宗教、公司、各種主義等,都是以想像建構出的秩序,強化與不同社會群體的連結。這個論點帶給我的啟發是:只要有新的論述誕生,就可以被接受。他最新出版的知識漫畫Sapiens: A Graphic History: The Birth of Humankind (Vol. 1),描繪一名德國百歲人瑞,一生歷經四種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政權,足以應證人類的適應力不弱。同樣地,《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續作《資本與意識型態》,他樂觀認為人類不是不能改變意識形態,人類也可能譜寫出新的故事和新的價值觀,變化的速度是相對快的。

世界如果不平衡到某種程度,社會就會變得動盪,21世紀因著全球化,我們早就面對共同問題。除了AI科技和階級衝擊外,氣候變遷是另一例子,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而每個國家受的影響又不一致,格外需要智慧協調。這些作者都再再警告菁英份子,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儘管不太同意的書中論點,例如哈拉瑞認為「靈魂」、「信仰」、「自我」都是人類創造出的虛假事物,但我們對身外的宇宙和身內的宇宙(大腦)還是有太多未知,用當前已知的理論仍難下定調,對這些事物保持謙卑敬畏仍是必要的。

就我讀過的人類學的相關書籍中,還是以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於1997年所著《槍砲、細菌與鋼鐵》最好看且具深度;相較之下,哈拉瑞的《人類三部曲》比較像是好萊塢大片,通俗易懂。

看完這格局龐大、氣勢恢宏的三部曲之後,你是被醍醐灌頂,抑或對未來充滿質疑與不安?沒有任何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但千萬別忘了:

保有清晰的見解就是最強大的力量。
持續學習、認識自己、對未知保持謙卑與好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