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與涅槃
——科學與宗教系列之五
釋迦牟尼悟道成佛後,理論上講,他就是一個脫離煩惱的人,他的生命應該是光明喜樂、無憂無慮的。但其實不然,他有一個他自己都無法克服的煩惱,那就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將自己所覺悟的”最終真理”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釋迦牟尼用PPT把他覺悟的真理總結為“苦、集、滅、道”這四個字裏。其中的“滅”,指的就是“寂滅”,是“涅槃”的同義詞。“涅槃”是佛教徒修行的終極目標,也是佛教的終極真理。那“涅槃”究竟是什麽呢?每當遇到門弟子詢問這個問題時,佛陀只能免為其難地回答:“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世間的萬物,都是有生有滅的,而涅槃就是沒有始,沒有終,沒有生,也沒有死的一種狀態。”每當他這樣說時,弟子們都一臉懵逼,似乎更加糊塗了。
佛陀於是進一步解釋道:“涅槃就是一種擺脫了煩惱思慮的境界。”於是有弟子追問道:“擺脫煩惱思慮,就是像頑石呆木一樣嗎?”佛陀嘆息地搖搖頭:“你看我像頑石呆木嗎?”
又有弟子問道:“涅槃是在哪裏呢,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上?”佛陀只好搖頭說:“涅槃既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上。”“那是在裏面還是在外面?”“既不是在裏面,也不是在外面。”
又有弟子問他:“涅槃是不是死了呢?”佛陀有點生氣了:“你看,我像死了的樣子嗎?”“那涅槃到底是什麽樣子啊?”佛陀無奈地回答道:“涅槃就是涅槃,它沒有樣子。”
可以說,無論佛陀用什麽樣的言辭,都無法像弟子們準確的解釋“涅槃”,就好像一個正常人無法對一名天生就是瞎子的人解釋清楚紅色是什麽樣子一樣。 於是佛陀就只好對弟子們說: “如果你們要知道蘋果的滋味,就只有自己親自去嘗嘗,成天討論是沒有用的。 與其浪費時間在那裏討論不休,還不如自己趕緊修行去!”
的確,任何文字語言,都無法傳遞蘋果的味道,但是對於兩個都嘗過蘋果滋味的人來說,他們之間不需要任何文字和語言,只需要相視一笑,彼此之間都明白那蘋果是什麽味道了。這種親身體驗的方法在佛教中就叫著“修行證果”,簡稱“修證”。千百年來,佛教就是靠著“修證”這個“活水源泉”,薪火相續,代代相傳。
最能體現這種精神的,就是佛教的禪宗。據說,佛陀到了晚年臨最後涅槃之際,有一天在靈山上講法,在講壇上他手拈一朵荷花,展示給眾人,眾人都不知其用意為河。此時此刻,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於是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禪宗在印度弘揚了二十八代,最後有一名叫菩提達摩的人傳到中國,發揚光大,“一花開五葉”,發展出了多個教派,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禪宗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並不是表示不要文字,而是要時時留意,不要被文字所束縛。與其他佛教宗派熱衷於討論繁蕪精深的佛教教理、教義不同,禪宗更喜歡用一種“答非所問”的方式來探尋事物的究竟,這種方法在禪宗內部叫做“打機鋒”,有點像“腦經急轉彎”,但其目的與腦經急轉彎截然不同。這些“打機鋒”的故事一般都很短小,被稱為禪宗“公案”。下面舉一個公案的例子。
據說禪宗的祖師菩提達摩到中國後,在少林寺的一個山洞裏面壁修行。一位追尋佛法的修行者,也就是後來成為禪宗二代祖師的慧可和尚,來到山洞前,要向達摩祖師詢問佛法。達摩祖師便問:“你來求什麽呢?”慧可回答:“我心不安,乞請師父為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思索半天,回答:“我找來找去,找不到我的心。”達摩祖師回答:“我為你把心安好了。”慧可於是當下大悟。
禪宗裏記載了很多知名的和尚,都是在這種突然的被詰難中悟道了。問題是,他們到底悟道的是什麽?是一個有關人生宇宙的道理嗎?顯然不是,如果“悟道”僅僅是指明白了一個有關人生宇宙的“道理”,那完全可以在書桌面前做到,而不需要在寺廟裏去參禪打坐。悟道的是佛教終極真理“涅槃”嗎?如果“悟道”已經抵達了“涅槃”,那就意味著已經成佛了。根據祖師們的經驗,“悟道”只是向“成佛”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從悟道到成佛還有一段修行之路。所以“悟道”也不等於“涅槃”。祖師們認為,盡管悟道不等於涅槃,悟道已經為通向涅槃鋪平了道路,而在悟道之前,一切都還在黑暗中摸索。根據這些經驗,我們似乎可以做出這樣一個比喻:禪者的悟道,就像在一個漆黑的山洞裏看到了頭頂的亮光,他們已經感受到涅槃之光照耀下來了。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mp.weixin.qq.com.
阅读第一章:佛陀悟道vs但以理预言
阅读第二章:基督降世及以赛亚书
阅读第三章:佛学核心:四谛
阅读第四章:基督教与神迹
阅读第五章:悟道与涅槃
阅读第六章:见证圣灵
阅读第七章:涅槃与相对论
阅读第八章:康德哲学与科学的边界
阅读第九章:涅槃与人的右半脑
阅读第十章:绝对精神与神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