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到了澳洲還是那本性,習慣到了澳洲還是那個舊習慣

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Patrick Wong
Mar 21, 2021

先前在替代役時期,曾閱讀過一本書名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內容圍繞著一個主軸:「習慣」。

整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作者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的話當作整本書的文眼: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習慣就像舒適圈,待久了就不想動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就像是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一旦穩定後形成新的舒適圈,之後要改就難了。

來到澳洲,最深刻的一項心得就是透過打工度假的過程,能看盡一個人本性善惡、習慣好壞,以及最真實自我的時刻。因為一個人在澳洲的所作所為,基本上跟在台灣也是差不多,都是過去所養成的本性、習性與習慣,只是換個地方再次呈現罷了。

唯一的差別是,澳洲沒有人認識你,語言更是不通,本性會更加嶄露無遺,好會更好,壞的則會更加肆無忌憚。

Photo Credits

生活型態的習慣

台灣跟澳洲的生活型態有許多不同之處,像是主食的差異,我們吃米飯,西方人吃麵包。澳洲就如同許多歐美人一樣,兩三天才洗一次澡,而且都是早上出門前洗,平時不洗澡就是噴香水掩蓋臭味,也因為沒有盥洗後才就寢的習慣,因此床對他們來說是很髒的地方。

幾乎沒看過哪個台灣來的背包客,因為來到澳洲改變洗澡的習慣。就像我之前是住在當地老婆婆的家,剛開始也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每天都洗一次澡,因此才剛入住兩天,就因為洗澡的事情起了爭執,最後達成每天限時5分鐘的戰鬥澡協議。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到了澳洲,覺得要入境隨俗,所以融入當地生活,但更多的情形反而是生活習慣、文化相似的人,會聚集在特定的小圈圈範圍內活動。以墨爾本來說,東南區就是俗稱的亞洲區,依照語種還能再細分成越南區、印度區、華人區、中東區等等。

以座落在Clayton的港超來說,以及沿路上的中餐館,大多遇到的臉孔除了多是黃種人外,遇到華人的機率更高。
先前找工的時候住到Springvale,沿街都是越南餐館,路上雖然也是遇的到華人,但是遇到越南人的比率也是相對較高。
Box Hill則是墨爾本最多華人落居此地,不僅華語當道,也是著名的黑工大本營之一。

只要是來到了有自己家鄉味的地方,就彷彿來到國外的「舒適圈」。來到此處,少了到了國外的感覺,舒適圈裏頭的人事物、方言、食物與文化,都是自己在家鄉時就再熟悉不過的。

範圍延伸的再大一點,其實世界各地都有所謂的亞洲區、華人區(唐人街)、印度區等,因此這種同族間的群聚效應,也不僅僅發生在背包客或留學生身上。

美其名叫做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其實只是換個環境延續舊的生活習慣

在新地點延續舊習慣

自己在台灣,周末最喜歡的就是宅在家中渡過,即便到了國土面積有台灣213倍大的澳洲,平日飽受農場採果的勞力活後,假日只想廢在家,讓四肢好好休息。

有些人則喜歡探索新鮮事物,閒暇之餘喜歡揪人到各個觀光景點踏青走走,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周休二日就該這樣渡過,而留澳的時間有限,更是加深他們該把握時間到處看看的念頭。

就跟談戀愛一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愛社交的人,到了澳洲還是喜歡到處交朋友;習慣以米飯為主食,一天不吃飯,感覺渾身不對勁;有些人在台灣無惡不作,但到了澳洲,周圍不僅都是陌生人,語言更是不通,因此來到澳洲更是膽大妄為。

澳洲的網路跟新聞,不時都會看到所謂的慣老闆、惡老闆很多都是亞洲人或是華人,他們不檢討自己低於法定規定的薪資水準,還處處剝削員工,不也都是從自己原生國家帶過去的觀念與習慣。

正是因為澳洲人很重視自己的勞動權益,反而亞洲人較沒概念與經驗,普遍對於爭取勞工權益的意識薄弱,所以黑心老闆才敢壓榨同種人,也只敢佔同種人便宜並得逞成功。
說實在的,不敢開同樣的薪資福利請個澳洲人,就是理虧心虛的證明。
網路上甚至還會看到有人對這種黑心老闆護航,只能說奴性夠重,本人深感同情。

被放大的消費習慣

許多背包客當到澳洲,初期工作還沒著落時,開支上通常會比較節省。當工作開始上軌道、趨於穩定後,就會回到在台灣原先的消費模式。

正因為生活周邊不乏許多「周光族」(澳洲大多採周薪制),才讓我意識到明明澳洲的薪資比台灣高很多,身邊還是有很多同事說「存不到錢」、「存沒多少錢」。

方享一下彼此的花錢方式才知道,原來他們有個共同特徵是:要嘛不是原先在台灣存沒多少錢,不然就是月光族,有些人甚至連澳洲的簽證和旅費都是先跟家人或是朋友借錢,到澳洲穩定後再將錢還給他們。

所以澳洲的高所得並沒讓他們把錢存下來,反而因為在台灣養成賺多少花多少的習慣,加上許多「回台灣要不是買不到,要不就是買不起」的心態,反而導致更多的衝動性消費,趁著打工期間,在澳洲一次購足。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些人的信仰教條:

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從台灣的薪資水準看澳洲的物價水準,會覺得澳洲東西貴;反觀從澳洲的薪資水準看當地的物價,會覺得東西比台灣還便宜,貴的只有高檔餐廳跟看醫生等費用。

就像許多事業有成的歌手、藝人以及運動員,即便一年的薪資等於我一輩子的收入,不懂的節流以及理財,終舊會落得破產的下場。

存款數字本來就跟賺多少無關,而是跟支出多少有關。

結語

會意識到「習慣」難以改變,也是從自身以及周遭人事物的觀察,從中發現:

換到新環境,並不會讓一個人的習慣改變太多。

這篇文章只是分享起初澳洲時,發現幾個顯眼的例子。隨著這趟的澳洲打工之旅落幕,也讓我開始反思:

換個環境重新開始,究竟是新生活的展開,還是「舊」習慣的延續?

即便自己在澳洲初期沒工作的時候縮衣節食,從一年七個月的澳洲打工之旅來看,也只佔了短短的篇幅而已。工作穩定後,還是照著跟台灣差不多的消費方式與生活模式。

衛生習慣不好,到了澳洲還是亂丟垃圾;生活習慣不好,到了澳洲還是造成室友的困擾;愛比較的人,到了澳洲農場還是愛跟人比較;愛計較的人,到了澳洲還是愛跟別人計較;悲觀消極的人,到的澳洲還是那副模樣。唯一差別在於花多久的時間才開始嶄露在台灣原先的本性。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就像自己本身有記帳、月結、控制預算的習慣,到澳洲就只是台幣與澳幣的差別;本身假日就懶得出家門,因此當自己所居住的小鎮附近的點都採完後,又變回那個足不出戶的阿宅。

人生經歷的過往種種,塑造現在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會有怎樣的習慣,二十來年的歲月,早已將習性定型,如非人生遭遇重大轉折,否則習性就差不多定型在那。

過去的經歷與背景造就現在的習慣,而現在的習慣,部分已經可窺見未來的人生縮影。因此總結來說,就像看文章開頭所提到的: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後記

習慣好壞是可以養成的,因此只要有心,習慣也是可以再次改變,只是礙於篇幅,本篇就不在展開。

未來「有機會」,在開一篇文章探討該如何改變習慣。畢竟

習慣的好壞,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令人不得不謹慎看待自己的「習以為常」。

Photo Credits

延伸閱讀

  1. 因為紐西蘭而開始的旅程,因為疫情而被打亂的行程
  2. 在澳洲打工的我們,處境與行為跟在台灣的外勞沒什麼兩樣
  3. 那些年在澳洲未果的遺憾:尚未達成的夢想清單與待辦事項
  4. 來澳洲墨爾本兩個月的坎坷找工經驗談
  5. 澳洲打工,一周「至少」要賺多少才夠?讓我用2020年的法定基本薪資告訴你
  6. 在澳洲賺第一桶金必須要知道的三件事:賺了時薪、賦了高稅、賠了匯差
  7. 破除澳洲打工度假的四個迷思:落地就有工、年薪百萬、物價很高以及英文能力提升
  8. 該不該去澳洲打工度假?破除三個常見的職涯與職場迷思
  9.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
  10. 成就更好的自己:離澳前的規劃與未來展望
  11. 找工作?Agency:關於墨爾本找工的另一種途徑
  12. 澳洲買車:如何找到好車主?
  13. 人生很短,青春有限,而留澳時間不等人!過來人建議澳洲買車的幾個理由,哪怕只在澳洲待一年
  14. 澳洲詐騙第二彈!假借包裹郵寄簡訊之名,行詐騙金融資訊之實
  15. 我用三個月的時間,在Google Maps上環了紐西蘭一圈
  16. 澳洲打工,一周賺多少薪資才夠?讓我用法定基本薪資告訴你,一周「至少」要賺多少錢
  17. 好險,差點上當!在澳洲遇到假仲介、真詐騙

農場打工實務

  1. 我在澳洲農場半年的採果生活:一個適合新包存錢與集二簽的好去處
  2. 我在澳洲農場半年的薪資結構分析
  3. 要時數還是要績效?原來打卡的先後順序也是一門學問
  4. 如何成為一個採果快手快快手:掌握核心觀念與時間背後代表的意涵
  5. 基本薪資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6. 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
  7. 如何讓採番茄的績效獎金收益最大化?單打獨鬥與抱團作戰的選擇
  8. 我在澳洲農場第二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分析
  9. 關於澳洲百萬年薪的神話,讓我用薪資單告訴你,我在農場一年賺多少錢

觀點啟發

  1. 從採番茄看績效指標對員工行為的影響
  2. 不要在制度面前隨便搞差別待遇,那只會輕易暴露出你對制度的無知
  3. 快手為了速度而不顧品質?那些我在邊緣棚被針對的日子
  4. 制度下的雙重標準:員工隨便吃虧,但公司「一定」不能吃虧
  5. 從下屬的角度看空降主管與資深員工的磨合:空降主管該知道的幾件「小」事
  6. 你想當會做「人」的主管還是會做「事」的主管呢?

成本與生活花費

  1. 澳洲的消費水準高不高?我在澳洲生活一年七個月的花費總結與分析
  2. 背包客必須知道的澳洲兩大龍頭超市會員集點活動,讓你聰明花、精明省
  3.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食》篇
  4.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衣》篇
  5.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住、行、樂與其他》篇
  6. 澳洲打工度假,該不該買車代步?讓過來人用自駕一年五個月的交通成本來告訴你
  7. 澳洲自駕與搭乘公共運輸的交通費用比較-以維州墨爾本為例
  8. 紐西蘭自駕北島14、南島32天的行程規劃與預算花費

澳洲副業經營

  1. 看澳洲仲介如何「無痛拔鵝毛」的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
  2. 如何利用資訊的不對稱來創造資訊價值?我從澳洲仲介得到的啟發
  3. 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我在澳洲建立人生第一份被動收入
  4. 我有個賣地圖資訊的副業:經營數據不藏私,兩年來的地圖資訊經營報告大公開
  5. 我有個賣地圖資訊的副業:第二年的墨爾本工廠地圖資訊經營報告
  6. 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總結兩年來的墨爾本工廠資訊經營數據報告

--

--

Patrick Wong

燃燒著工管魂的企管人,「進步,從不說明天開始」/要求自己人生不設限,並尊重社會多樣性/興趣是廣泛閱讀,夢想是當Serial Entrepren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