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服務,公車司機們的知易行難

嗨,大家最近過得好嗎?和前面系列文章的視角不同,這次讓我們轉換到另一類利害關係人,從司機的角度感受服務現場,探索視障搭乘公車體驗中,尚存哪些服務的潛在限制和問題。

如果還不認識「視障者公車搭乘體驗計畫的團隊,歡迎從首篇文章開始:

無障礙自由行,那些不可或缺的公車司機們

讀者可能會想,為什麼要研究公車司機?

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時,我們曾提到視障者乘車歷程中的渠道包含人員、工具、環境要素,而這三點要素都和公車支持系統有緊密地連結,包括輔助視障乘客上車的公車司機、公車車體本身的軟硬體設備,還有提供候車的公車站亭。在整個公車支持系統中,又以公車司機為要角,不僅在旅程中和視障者有密切互動外,他們也是確保公車能安全接乘視障乘客的關鍵人物。

「人員」通常是最有效的解方,卻也最難實現。

司機作為服務的重要角色,我們常會期待他們來協助撫平搭車旅程中的痛點,若在服務設計時忽略司機的工作負擔及能力限制時,就會大大地降低服務提供者主動上前的意願,導致服務系統失靈。

因此,深入司機的駕駛現場,同理他們辛勤的日常,就變得格外重要。我們也相信,改造後的服務流程,綜合人員、環境與科技的解法,才能更貼近司機的需求,強化他們的服務意願,補足單純科技解法的不足。

現行公車業者提供的無障礙服務

在進入公車駕駛現實場域前,團隊曾盤點台北市各家公車業者在接應視障者時的服務流程,我們發現多數的公車業者並無制定標準的服務標準(SOP)。也就是說,在接乘視障者的過程中,主要都是靠司機的本能反應及服務態度,來決定現場接乘的實際流程。

其中,僅有少數公車業者明確地提供致電預約公車的服務,讓視障者可以先打電話到發車站/調度站後,由站務人員/調度員轉知司機,請他們到特定站點時留意手持白手杖或身伴導盲犬的視障乘客。所以根據我們的調研,我們團隊認為理想化的流程應該是:

視障者致電預約公車 簡易流程圖
  1. 視障者致電到調度站進行公車班次的預約,並簡述自己的特徵。
  2. 調度員透過車機,發送文字訊息給司機,說明在某一站有一位視障者要搭乘。(e.g. 「聯合二村視障者要搭乘」)
  3. 司機收到訊息後,於特定站點確實接乘視障者。
  4. 接乘時,前門會對準視障者;若搭乘者為身障者,則以後門對準乘客。
  5. 使用車外駕駛廣播詢問視障者搭車路線,並於上車時協助刷卡。
  6. 透過車內駕駛廣播請乘客協助讓出博愛座。
  7. 調度員回撥視障者,確認搭乘情況。
  8. 到站時,使用車內駕駛廣播提醒視障者下車。

然而,上述的預約服務使用頻率並不高。團隊在先前的訪談中,發現多數的視障者並不知道可以致電到調度站預約。除此之外,我們接觸到的公車站務人員也表示很少接到預約電話。這讓團隊不禁思考,在搭車需求與預約服務的對接上,是不是存在某些斷點?而整個服務系統中,是不是還有被忽略的角色與行動?所以是不知道還是不好用,導致服務的使用頻率不高~

接下來,團隊將從公車司機的角度出發,理解在這個複雜的網絡中,司機作為無障礙出行的理想承載者,面對到哪些既有的阻礙,又能如何能幫助視障者順利搭乘公車呢?

混亂的駕駛現場,有限的注意力

混亂的駕駛現場,視線內充斥著無數的干擾源

要在混亂的駕駛現場中維持恆久的注意力,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作為一位公車司機,每天要面對多少乘客、意外和四處而來的干擾源,更別說要花上額外的心力,察覺每位乘客的個體需求。

一般來說,公車司機會透過白手杖、舉牌、導盲犬等特徵來識別視障者,而部分較熱情的司機會主動上前詢問乘車需求。然而,若遇到較混亂的候車現場,或是司機的能動性不高時,司機主動協助的機會就會下降許多。

舉例來說,尖峰時刻的候車站人潮洶湧,在不確定有無視障乘客的前提下,司機自然不會刻意尋找,而可能忽略身陷人群中的視障乘客。

除此之外,許多司機和我們一樣,沒有太多和視障者深入互動的經驗,導致在「無法同理」及「駕駛忙碌」的雙重條件下,容易忽視視障者所發出的乘車訊息。

「因此,如何讓司機在有限的注意力下確實收到視障乘客的搭乘需求,就變得格外重要。」

不知道眼尖的讀者有沒有發現到,在文章的第二段我們曾提到「車機」這個聽似酷酷的東西,既能夠讓調度員傳送文字訊息,又能讓司機看到簡訊內容,想必它就是整個服務的解方了吧。其實不然,雖然車機扮演了重要的溝通媒介,以及傳遞位置的GPS功用,但是裝置版本不一、擺放位置不同、操作限制等因素都影響了其溝通效能,導致服務失靈。

此為公車上的車機,除了可以看前後車距外,調度站也可以發送訊息到上面

車機的溝通效能有限,司機溝通多採備案

「不需要靠這個 (車機)傳輸,現在都比較少了。主要還是回到終點站才會知道。」(D8)

「自己開回去啊不然就是路邊停,下來用手機。而且基本上都會帶手機, 因為如果真的發生什麼事情,就要直接跟調度還有保全講,還有公司的人也要聯繫, 至少手機比較快啦。」(D11)

在調研中期時,我們曾經請團隊成員們紀錄平時搭公車的車機狀況,以及司機和車機間的互動。在短短幾星期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到車機作為司機與調度站間的溝通媒介,存在著以下的限制:

1. 車機安裝位置不一:
每個公車業者安裝的車機位置不盡相同。普遍來說,車機大多安裝在駕駛座位的左前方A柱上,這是相對理想的擺放位置,除了方便司機觀看外,也能在伸手可及範圍內進行操作。

然而,我們發現到有些車機被架裝在駕駛座上方或是左斜上方,使得司機需要抬頭,甚至是輕身站立才能看得清楚。

置於駕駛座上方,不易看見的車機

2. 純文字訊息接收不易:
一般來說,車機收到文字訊息後5秒即會消失,所以在司機專注開車及沒有提示音的情況下,有極大的機率會忽略訊息。雖然曾有司機表示停車時偶爾會點「簡訊鍵」看一下有沒有漏掉的訊息,但這樣的行為並不頻繁。

3. 車機款式、版本不一:
各家公車業者使用的車機有所異同,除了新舊版本、功能不一外,互動方式也區分為按鍵及觸控式的。這樣多元不一的車機裝備使得溝通形式趨於複雜,有的可以讓司機一鍵回饋,表示「有收到調度站傳的訊息」;有的只支援調度站到司機的單向溝通,以致司機無法回饋;有些甚至連兩端的文字傳訊都無法實現。

上述的這些困難,讓調度站或第三方在和司機溝通的過程中出現阻礙,導致溝通不完整。

司機的溝通多採備案,例如回程到調度站時再回報狀況,甚至是直接停靠路邊,透過手機溝通。

雖然原先設定來協助溝通的裝置無法合適的運作,但是熱心有愛心的司機還是找到解決的方式。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存在視障者乘車的社群,部分熱心的司機會私下組成聯絡群組,這樣一來,有搭車需求的視障乘客可以先傳訊息告知該路線的司機,再由司機們互相提醒與回報該視障者的乘車狀況。

雖然這件事的運作要考慮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是當下知道有這件事時,大家都感到暖心不已,原來在我們想像到的解法外,還有更多善意在並肩同行,讓彼此共好,如果現有社群軟體可以為此優化其介面,將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無障礙出行的同時,也應讓司機無負擔駕駛

談完車機的限制後,想必讀者心裡一定有千百種改良車機的方法,我們也相信一定有最佳解可以彌平所有困難。然而,我們也須不斷地思考,在公車混亂的駕駛現場中,司機究竟還剩下多少注意力和餘力能接受這些全新的資訊呢?此外,像公車服務這樣龐大的生態系統,牽一髮動全身的成本不計可數,像是公車軟硬設備重新治裝的成本、公車司機們的教育訓練、調度站的支援配合等等,每一步小小的調整都可能迎來整個服務系統的劇變,以及成本的大幅上升。

除了最佳解之外,我們更想找到最適解。

科技解法百百種,但當牽涉的議題、成本、利害關係人太複雜時,就要考慮擾動較小的作法。就以公車服務來說,我們除了考慮車機改造的可行性外,更要以司機、調度人員/站務人員的工作負擔為前提,達到多贏的理想局面。

小小的筆者我在執行案子後,因為深刻地感受到司機駕駛時,要面對多少干擾源和人際壓力,所以最近搭車時都會投以司機欽佩而熱烈的眼神(喂)。

順帶一提,這裡也想分享 S Keffane於2018年發表的論文,他們發現司機每趟駕駛旅程所面對的干擾源可分為七個層面,各別是科技干擾、管理層面(車機系統等)、乘客、車體環境、外部基礎設施(紅綠燈等)、車外環境,以及個人身體狀況。這項研究幫助了我們在後期調研時,能更完整地感知司機周遭的環境因子,在這裡也希望能帶給有興趣的讀者一些收穫。

如果不想讀論文的也沒關係XD,筆者在網路上查找公車資料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款模擬遊戲 Proton Bus Simulator,目前可以在Play商店裡找到,讓使用者可以體驗如何當一位公車駕駛,但感受到的駕駛壓力大概還是不及真實司機的萬分之一吧。

Proton Bus Simulator for Android

最後,在有限的時間、人力資源下,研究團隊只能知悉公車服務體系的部分樣貌,所以如果有任何意見或想法都歡迎和我們聯絡,一同共創設計、找出最適解!

感謝閱讀到這裡的你,目前系列文章已邁入第四篇,下一篇將返回視障者視角,分享團隊在研究無障礙App時的小小心得。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請不吝給予掌聲,長按最多可以到 50 個喔喔:D

參考資料

  1. Keffane, S. (2018). Ergonomics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ources and effects of bus driver distraction. MOJ Civil Engineering. 4. 87–91. 10.15406/mojce.2018.04.00102.

系列文章目錄

服務設計流程三鑽石模型 by 政大別蓮蒂教授 & 台科大唐玄輝教授

EyeBus專案依據三鑽石服務設計流程完成,以下為各階段的心得分享,由團隊成員接力編輯:

需求研究篇

設計迭代篇

場域驗證篇

如果覺得我們的心得有幫助到您,也請您不吝嗇地給予我們 50 個拍手唷!

--

--

Thompson Lin
ditl / Design Innovation & Thinking Lab

Extroverted introvert/ Service design practitioner/ UX learner. 🙆🏻‍♂️ On my journey to becoming a service designer for public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