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的真正含意

我們對BMI的了解,BMI能代表什麼 ❓

營養食間
eatinnutrition
5 min readOct 5, 2019

--

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16-44歲的民眾平均約有37%為「知道BMI且能夠更卻計算,或不確定怎麼算,找資料就會算」。

體重不論是過重或是過輕都會有不同的健康風險。

不過BMI不單單只是指出體重為過輕、正常範圍或過重及肥胖。根據研究指出[3],BMI與死亡率成J型分布,BMI若大於25或小於20皆會增加死亡率。

所以我們的BMI應該維持在理想範圍(下圖依照自己的身高可找出健康體重及範圍),以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並且維持健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今已無法只使用體重、BMI作為肥胖的單一測量指標。

舉例一:「BMI為正常、甚至體重過輕,沒有運動習慣 ,作息不正常且工作壓力大愛吃甜食,長期下來也會有慢性病纏身的風險,體脂肪可能也很高。」

舉例二:「BMI為過重的,長期的規律運動、甚至有再進行重量訓練的運動員或是一般人,平時有對自己進行飲食控制,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一般人罹患慢性病的機率是相對低的。」

因為體重的增減並非只是身體組成中單一部份的減少,通常可能是肌肉、脂肪、水分、骨骼的增加或是減少也有可能是疾病或者是生理變化所導致。

所以我們可以不僅需要觀察體重,也需要檢視自己的體態、腰圍、有無運動習慣等...

細說那些除體重外應注意的事

不論是「身材」、「癌症」、「慢性病」、「心血管疾病」這些事情跟體重的維持都脫不了關係。

  1. 體態:下半身肥胖為常見的梨型肥胖,脂肪主要囤積在大腿以及臀部。中央型肥胖即是俗稱的蘋果型肥胖,較容易有胰島素抗性、葡萄糖耐受性差但減重速度較下半身肥快速。
  2. 有無運動習慣:運動的種類大致上分為「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伸展運動」,擁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維持良好的體態、更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改善代謝症候群。
  3. 體脂肪: 肥胖標準:男性>25% 女性>30%。當攝取過多熱量(脂肪或醣類)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增加慢性病罹患機率以及造成肥胖。
  4. 血液生化指標:測量三酸甘油酯、血膽固醇、血糖等是否超出正常範圍,否則容易高膽固醇血症、冠心病、血糖不耐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5. 腰圍:腹部肥胖是內臟脂肪堆積的重要指標,男性腰圍若≧90cm(35吋)、女性腰圍若≧80cm(31吋)則為超標。

到這裡就會發現不論是腰圍還是抽血檢驗等都跟一個名詞脫不了關係,那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並不是一種疾病,可以把它想成眾多慢性病的預先集合包如下[4]:

知道這些之後可以怎麼做?

  1. 檢視自己是否有過重,是否陷入健康危機
  2. 想要控制體重,從改變飲食開始。點我進入你的簡易健康處方
  3. 建立良好運動習慣
  4. 維持規律生活及充足睡眠
  5. 定期健檢,檢視身體狀況,若有問題及早治療及預防

若還是不知如何做起,建議去做個健康檢查找出自己真正有問題的地方對症下藥,並且找妳的醫生討論及營養師訂定專屬你的飲食計畫。

我的觀點

體重及BMI仍然是很重要的簡易判定標準,只是因為每個人生來獨一無二,所以身體狀況也大不相同,需要用多項標準來評估自己是否健康。

不論是身體的健康還是體態的展現,我們無法只用單一標準去評斷。生活習慣的養成,飲食模式的改變以及運動的規律加上心理的健康。

不論是減重還是健康都需要從小小的改變開始在慢慢變成持之以恆的習慣。

追蹤

☺️☺️幫我的Facebook按讚吧☺️☺️

來ig每天看一點,營養多一點❤️

參考資料

讓我的專業有價,但你的健康無價。

如果你贊同我的文章:歡迎你分享我的文章,給所有你覺得適合這篇文章的朋友。

如果你欣賞我的文章:歡迎你幫我拍拍手,給我強大的鼓勵以及支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喜歡我想傳達的理念或事覺得我不錯的話,歡迎你以行動支持營養食間:)(點選超連結!)

我的其他文章也很營養

為什麼要執行我的餐盤

我的餐盤該怎麼做?

努力少糖,注意地雷讓你成功加倍

--

--

營養食間
eatinnutrition

在這裡不僅僅是提供營養資訊,還有身體力行的飲食企劃。 真正的好吃,由自己定義。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很好吃。 一起食健康,食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