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作戰之所以無法軍事突襲,是科技進步的結果。而要達到突襲效果,只能換條路走,降低敵人心理準備的底線,提高自己進攻的準備限界。而第一步,就是要讓你相信,戰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你備戰,你不備戰就不會開戰。是啦,烏克蘭2022年是打算要進攻俄羅斯,台灣又想要反攻大陸了。
武器謠言類的被打爆太多,多到不知從何開始,所以筆者先來談,偏向戰爭的大圖像,烏克蘭在這兩年內,究竟慘到哪種地步?
能拿來給台灣參考的戰爭,規模、等級可以類比的,上個世紀到現在幾乎不存在,最接近的是俄烏戰爭,但地理上不具可比性。到底怎麼評估才正確,筆者不也不會下斷言,但可以很確定的說,不將俄烏戰場的實況,從空中的飛彈、戰機,到地面的坦克、雷區拿來當範例,只用更久遠的例子推估,還很模糊的宣稱中國已經達到與美國同級標準的,都不值得參考。已經有接近的現代戰爭打給你看,為何還要幻想?
誤解還有很多,要把民眾對現代戰爭的誤會解開,恐怕一百篇都講不完。因為不是民眾,專家學者也一樣誤會,以這次各國智庫的表現來看,非常清楚明白,越是與美軍關係好,有從軍經驗的研究員,做出的…
那為何民眾對現代戰爭的想像,一直有波灣戰爭的樣貌?畢竟是第一場媒體戰爭,全球媒體都到現場,美國為了公關付出不少心力,擔心一個不注意就重返越戰。而在宣傳的要求下,各種武器的神奇表現被反覆播放,甚至誇大演出,至於幾年後的檢討報告,當然是沒有新聞在乎。 這自然大家只會留下第一印象,不知這些看來無比凌厲的攻勢,做了多少前置作業,只要其中一項作業不完整,最後的戰果就不會如此震撼。
別說台灣這樣,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頭幾天,筆者見到不少的海外評論,俄軍皆有兩次波灣戰爭美軍的影子,好像烏克蘭三兩下就會被當伊拉克收拾,中國的農場文還更扯,快當成阿富汗了。這不是…
俄烏戰爭打了兩年多,我們來統計一下,上個世紀兩次大戰與之後,進入現代戰爭的範疇,又有數十萬人在戰鬥,百萬計的後勤人員,與千百萬的民眾進入動員體制的戰爭,到底打了多久。
因為中國已經有了製造業的低階技術,全球化崩潰後也不會不見,低階技術要養成不難,花時間就有。但歐美的高階技術,非常仰賴社會文化基礎,若低俗文化解構成功,那歐美的高端技術崩潰,跟中國的差異就不大了。而這種模式在成功後,中國必然要消滅歐美的左翼,因為中國要的是新帝國,不是社會主義,主要敵人被消滅,次要敵人就可以去死了。
從新聞去看很亂,經濟上看知道中國正在弱化,政治上或許有一個新冷戰架構,在文化面則是亂七八糟。
現在,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全球化困境又該怎樣處理?目前已知正在做的方向有三個。第一個,歐美保守派模式,透過重新喚回傳統精神,強化自身根基,提升核心技術能力,獲取更多資源可以分配。第二個,歐美左翼模式,建構全新的社會秩序,打造新時代的階級,藉由破壞舊秩序的殘餘,獲取夠多能夠分配的資源。第三個,中國模式,建立普世的低俗文化,將歐美日所有先進工業國的傳統粉碎,摧毀各國累積技術中的核心精神,將之全部庸俗化,大家一樣爛,全部洗牌重整。
差別是,兩邊賣的商品不同。畢竟沒錢怎麼發展組織,各位真的相信那些運動團體的經費都是樂捐來著?重點是,藍領勞工在先進國內是很倒楣的,第一個被犧牲,拿補貼還要被罵,最後還是被拿光光,為何?一樣,不公平,但受益者只看到眼前,從不看過去。
上週提的,什麼是受益者只看眼前,不看過去?
全球化的初期,提供各種補貼好讓藍領階級甘願,同年代的人曉得,所以對補貼不會有太大反感。隨著時間過去,下一代就不會這樣想,中產階級的學生看到勞工拿教育補貼,只會感到生氣,各位有沒看到台灣有大學生抱怨,說補助私立大學生沒道理…
筆者其實不怎麼明白這些年,媒體對於推崇自我發展,人人都要當老闆的奇妙作法,或許人的心中都想要當老大,老二哲學只是說說。
這個困境到現在,已經變成生存問題,如果台灣基礎製造業崩潰,所有的零組件都要去其他國家下單,這是好事?確實依照比較利益原則,其他國家若都是好朋友,的確沒關係。
但這有一個很大的誤解,筆者發現有人誤讀早年全球化現象,在第一次大戰前,英國艦隊縱橫七海,全球化程度非常之高,就算兩國之間交戰,經貿往來也不見得會中斷。
各位可能忘記,媒體也沒刻意去講,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關理論中,一超多強、多強不強格局,怎樣打破一超?找個多強不強的其中一個,去跟美國對撞就好,美國必定會撞到跌落超強地位,其他多強就不再不強了。至於那個去撞死的多強之一?委屈你了,大家會幫你風光大葬,在歷史上記錄為了…
低階勞工的購買力消失,是全球化理論中不應該出現的,先進國透過進口低階同級消費品,可以讓勞工有更多餘錢投入教育、職業訓練,但這需要時間,中國的量太大到等同傾銷,衝垮先進國產業,勞工失業沒薪水,於是本來應該有餘錢可以買中階產品的先進國勞工,反變成要靠中產階級多繳稅提供救濟金,好讓這些勞工能購買中國的低價傾銷品。這個循環,短期獲利的就只有中國,但理論上應該要出現的螺旋向上就被打斷。故,除非有全新的理論,可以取代二戰後的現代製造業邏輯,不然這問題只會愈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