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競賽素材推薦:議題包】鍾肇政的文學創作角落

編輯:國家文化記憶庫2.0專案推動中心

議題包線上看與下載:鍾肇政的文學創作角落

龍潭市街文學地景走讀教材:下載

歷史建築龍潭國小日式宿舍群及龍潭武德殿,於2015年正式定名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並以國寶級客籍作家鍾肇政文學作為園區發展核心,文學地景為枝葉,透過當代生態博物館的思考、延伸,重塑龍潭與戰後台灣文學的緊密脈絡。透過本教材帶學生走進臺灣一代文學巨擘-鍾肇政先生的文學創作空間,幫助學生們建構本土價值和人文素養,創造美感學習環境。一起看看國家文化記憶庫中關於鍾肇政先生的介紹:

■ 文章架構如下:

一、 臺灣本土文學的重要推手

1. 臺灣創作力最旺盛的文學家

鍾肇政,台灣小說作家,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的桃園市龍潭區。經歷2個國家、3種不同的政權、4種語言。鍾肇政老師長年筆耕不輟,是在戰前戰後世代交替下文學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中最為世所知的作品是《魯冰花》,也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發表《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高山三部曲》、《怒濤》等大河小說,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

〈鍾肇政〉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國家文化記憶庫,僅限公開瀏覽
寫作中的鍾肇政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2. 凝聚臺灣文壇向心力

鍾肇政先生曾在50年代創辦《文友通訊》、主編過《台灣文藝》與《民眾日報》、並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台灣省青年文學叢書》與《台灣作家全集》,以伙伴精神提攜後進、鼓舞台灣作家,而有台灣文學之母的美稱。鍾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曾任台灣筆會會長、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等。對推動本土文化教育、提攜創作後進不遺餘力。

那一段青春歲月─記我的「文友通訊」青春群像 作者:鍾肇政@國家文化記憶庫,僅限公開瀏覽
戒嚴體制下的文友匯集 創作者:鍾肇政@國家文化記憶庫,僅限公開瀏覽

二、 鍾肇政先生的學習與創作歷程

1. 因應時代的轉變重新學習創作語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的治理權從日本移交國民政府,日治時代結束,原本以日文寫作的作家,一時失去書寫的能力。對於當時的作家來說,若想要繼續創作,學習中文是必然的途徑。本篇展示鍾肇政先生學習中文用書,得見其戮力學習中文之痕跡。

(1) 唐詩三百首新釋

對於鍾肇政來說,為因應時代的轉變而積極地重新學習語言、文字。鍾肇政從《百家姓》、《三字經》自學起,並與友人於書攤中購買《唐詩三百首新釋》、《古文觀止新釋》、《左傳》、《高等漢文》等書籍。鍾肇政曾於《臺灣文學十講》中回憶,自己曾帶著唐詩三百首去請教私塾老師朗讀發音。鍾肇政於戰後才開始以中文創作,初期先以日文擬稿再譯成漢文,透過這種方式寫下最早的幾篇作品,後來才逐漸習慣用中文的語境構思、書寫,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才成就其後來多部的長篇小說。

唐詩三百首新釋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2) 漢籍國字解全書第二卷

《漢籍國字解全書第二卷》一書應為當時鍾肇政為學習中文而購買。他為了學習中文,從《百家姓》、《三字經》學起,後來更涉獵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和五四以來的新中國文學。他初期先以日文擬稿再譯成漢文的方式寫下最初的幾篇作品,後來才逐漸習慣用中文的思考邏輯直接寫作。

漢籍國字解全書第二卷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3) 辭海

《辭海》為中華書局印行的綜合型辭典,最早由私營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於1915年發起《辭海》計畫,首任主編舒新城,於1936年正式出版。鍾肇政所擁有的《辭海上下冊》為臺灣中華書局於1956年印製的版本。對於作家來說,創作所需的字彙量自然是越多越好,而《辭海》對於當時的鍾肇政來說,自然是進行文學創作的實用工具。

辭海上下冊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4) 中華成語辭典

《中華成語辭典》由中華書局所發行,鍾肇政所留存的版本為1948年印刷的第八版。在進入民國後,白話文成為主要的語言文字工具,但白話文並沒有拋棄文言文的固定文字組合,而成語辭典就是一種用來溝通兩者的工具書。

中華成語辭典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2. 日式的文學創作角落

鍾肇政先生與龍潭國小淵源極深,1956年遷入宿舍居住後,早期的重要小說創作多在此完成。由於鍾肇政先生受的是日本教育,對於日式宿舍的使用有一定適應性,鍾肇政先生在家的寫作位置,固定在座敷間面向前院的窗前,景致宜人,適宜長時間寫作,該處放著一張檜木製書桌,是當時他太太張九妹省吃儉用、養豬養雞賺錢,花了900元購得(當時鍾的教員月薪僅475元)。得見家人對鍾肇政先生的支持與愛。

(1) 鍾肇政故居書桌

目前本物件仍存放於鍾肇政家中,為次子鍾延威先生平日寫作、閱讀所使用。據次子鍾延威所述,1952年鍾肇政夫人張九妹為了支持丈夫的夢想、提供丈夫寫作的環境,靠著省吃儉用、養豬養雞掙得的九百元,向附近菜包店老闆之親戚──居住於龍潭南龍路的木匠訂製了這張書桌。九百元在當時近乎鍾肇政當時在龍潭國小擔任教職兩個月的薪水,可見得之實屬不易,可見得張九妹對於丈夫文學寫作的支持。

鍾肇政長年在這張桌上埋首筆耕,陸續寫出《魯冰花》、《濁流三部曲》中的《沉淪》等大河小說,及多部的短篇作品,而書桌可以說是乘載了他前半生的文學與思想的重量。

鍾肇政故居書桌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2) 藤椅

目前本物件仍收藏於鍾肇政家中,模型可見部分藤製材製磨損剝落,同時有鍾肇政以鐵絲加固約5處,後經連絡專業藤椅修復廠商進行重編修復。

從1946年成為龍潭國民學校教師起,鍾肇政白日到校作育英才、晚上在龍潭國校日式宿舍裡的書桌前奮筆疾書,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的小說作品。這張籐椅與妻子為他購置的檜木書桌,也成為他寫作時的良伴。

藤椅 文物提供: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鍾延威;拍攝者: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撰寫者: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三、延伸討論議題

  1. 鍾肇政先生發起的《文友通訊》僅維持一年四個月,因為何種原因無法持續?能否想像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政府會如何看待此份通訊?
  2. 經歷過日本教育、與戰後國民軍政府的政權轉移,鍾肇政先生提倡的「臺灣人的文學」思想,是如何產生?我們能從鍾肇政先生作品中的何處看出何種台灣人精神?

四、參考資料

(一) 圖片/影片來源

(二) 外部參考資料

▪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鍾肇政專訪

https://reurl.cc/Lpn7V9

▪ 【鍾肇政】作者介紹 by 彭瑞金

https://reurl.cc/Kp9rLp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臺灣記得你」計畫-臺灣文學的浩蕩大河─鍾肇政

https://reurl.cc/pWYx4l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故事再生機 Memozine :教育部落格

透過維運記憶庫平台、轉譯素材與連結臺灣各類社群,共同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目前由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團隊協力維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