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競賽素材推薦:議題包】雨都藝文與基隆港變遷

編輯:國家文化記憶庫2.0專案推動中心

議題包線上看與下載:雨都藝文與基隆港變遷

基隆是台灣最北的都市,也是台灣第二大港口,其古稱「雞籠」。基隆港是台灣少數天然的良港,因基隆位於重要的地理位置,過去受到各國所覬覦,擁有豐富的礦產與海洋資源,造就重要的經濟貿易地位,經濟發展也成為實業家推展藝術的經濟支撐,19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行政院於2020年推出「向海致敬」政策,鼓勵民眾暸解海洋的重要性。透過本教材認識基隆港的過去與現在,思考基隆與海洋、藝術與環境的關係。一起看看國家文化記憶庫中關於基隆港的介紹:

■ 文章架構如下:

一、 基隆港發展與變遷

1. 中外通商的重要港口造就城市榮景

「基隆港」,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為天然的良港,因地理位置重要,過去受到各國所覬覦。1899年(明治32年)到1944年(昭和19年),日本政府對基隆港實施築港計畫,基隆港的功能漸趨完善,並造就了基隆港繁華的樣貌。日治時代的築港工程,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

基隆港 撰寫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日治時期「從小基隆山近望哨船頭街」 撰寫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 撰寫者:葉文翔@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基隆車站 撰寫者:中央通訊社@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2. 戰火崩壞與修復

基隆擁有豐富、質優的煤礦資源,引起法國的覬覦,所以清法在臺戰爭的首役,即以基隆為舞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基隆港受盟軍轟炸,損失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基隆港務局隨即進行因戰火時遭受破壞設施的修復計畫。

臺灣地方鄉紳力抗法軍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淮勇軍列隊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法軍攻臺時的基隆形勢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基隆戰役 撰寫者: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NC3.0 TW+
二戰時基隆港西防波堤被炸毀 創作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二次大戰後碼頭工人投身於基隆港的復建工作 創作者:黃暐婷@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二、 產業興亡與城市轉型

1. 淘金熱潮發展採金重鎮

舊八堵鐵橋下流經的基隆河,某天無意被一名工人發現砂金,從此掀起淘金熱潮,愈來愈多人至基隆河淘金。為維持產金的秩序,1892年(光緒18年)清朝政府在基隆設置金砂總局,負責掌管一切與採金相關的事項,帶動基隆河畔的掏金熱,順勢發現金礦脈,使基隆成為臺灣曾經的採金重鎮。

基隆河掏採砂金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基隆八堵橋下發現砂金 撰寫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基隆河砂金之發現 撰寫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2. 礦產資源外銷歐美

清初,政治中心和開墾重心僅於南臺灣,北部尚未開發。及至西歐蒸汽船發達,煤需求量日增,遂紛紛派遣軍艦來臺強購煤炭,並探查煤層分布及開採情形。尤有甚者,如美國人民建議國會購買基隆作為貿易基地。

《煤港‧雞籠》 創作者:林再生@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東慶煤礦的礦工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日治時期牛稠港利用船隻運送煤礦 撰寫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私挖煤礦立斃」石碑 撰寫者:葉文翔@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礦廠生活 檢煤工作 撰寫者:中央通訊社@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3. 海運產業帶動港埠繁榮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到1970年(民國59年)初,是基隆港最繁榮的時候;當時香港的貨物很多,臺灣一些廠商需要的物資雖然有限,然而,船員、居民需要很多外國貨。外銷的貨物,有煤炭、木材、食品加工罐頭、紡織品、香蕉等,當時,正是臺灣香蕉銷日的鼎盛時期。

基隆造船修船產業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基隆造船廠 創作者: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國家文化記憶庫,僅限公開瀏覽

4. 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發展漁業文化

基隆是北台灣的漁業重鎮,市內多達8座大小漁港。80年代是基隆漁業的全盛時期,一度曾有超過千艘漁船在此入籍,每逢年節船隻回港靠泊,居民可以在綿延簇擁的連環船上走躍而過。但不到30年的光景,如今登記有案的只剩下100多艘,其中漁獲量大的鐵殼船不到20艘。文字節錄自:https://reurl.cc/jkDqXm

日治時期「被捕獲的大尾旗魚」 撰寫者:黃家怡@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基隆鰹節產業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三府王爺海上出巡 創作者:任台生@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5. 城市轉型與港口再生

19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2008年台北港的啟用,更將使基隆港未來營運發展的情勢更加嚴峻。

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與台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城市之一,而位處台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文字擷取字維基百科「基隆市歷史」https://reurl.cc/dXD5RM

瑞芳瓶燈藝術街區 撰寫者:陳世偉@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瑞芳創生小聚 撰寫者:陳世偉@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瑞芳老街 撰寫者:陳世偉@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三、 經濟促進藝術發展

1. 雨都藝術家對美術推廣的貢獻

煤礦與黃金的生產,也進一步讓基隆的實業家成為了支持台灣現代藝術孕化的經濟支撐。倪蔣懷,原名君懷,台灣臺北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區)人。被認為是台灣第一位西畫家,水彩畫家。繪畫之餘,兼營礦產事業,一生傾囊貢獻於台灣美術之振興及藝術人才之扶植,曾於1927年獨資設立台灣最初之美術研究社,是台灣企業家贊助美術的先驅。

〈進港的輪船〉 創作者:倪蔣懷@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基隆旭町清晨〉創作者:倪蔣懷@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田寮河畔〉 創作者:倪蔣懷@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牛稠港〉 創作者:倪蔣懷@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倪蔣懷 撰寫者:李季庭@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2. 藝文組織振興及人才培植

由當代藝術家在基隆地區創設的多個藝文組織,包含培養台灣美術開路先鋒人才的「台灣繪畫研究所」、台灣第一個書法團體「東壁書畫會」等,推廣繪畫,書法、北管、漢詩,對台灣藝文發展影響甚鉅。

臺灣繪畫研究所 撰寫者:葉文翔@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東壁書畫會 撰寫者:葉文翔@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臺灣水彩畫會 撰寫者:葉文翔@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聚樂社 撰寫者:葉文翔@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大同吟社 撰寫者:丘國宣@國家文化記憶庫,PDM

四、延伸討論議題

  1. 從清領時期劉銘傳做基隆的發展規劃,離職後無後續施作,一直到日治時期才加速發展。為何清領時期的後繼無力,但到日治時期卻能有截然不同的進展?
  2. 由於高效率漁法的過度捕撈,及海洋生態的變遷,近年海洋資源急速衰減,過去的殖民者是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的獲取,我們又該如何從現在開始思索永續發展的策略?
  3. 基隆緊鄰高速發展的雙北市,港口功能面臨逐漸被台北港取代,如何發揮交通優勢與歷史特色,重整基隆的定位?

五、參考資料

(一) 圖片/影片來源

(二) 外部參考資料

▪ 基隆市歷史-維基百科

https://reurl.cc/dXarY6

▪ 基隆市政府

https://reurl.cc/rQYlpE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專案推動中心
故事再生機 Memozine :教育部落格

透過維運記憶庫平台、轉譯素材與連結臺灣各類社群,共同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目前由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團隊協力維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