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Fall CS MS 申請經驗分享 (上篇:結果總論)

UC Berkeley EECS MEng. / Columbia CS MS / CMU ECE-SV / CMU MSE …

--

Photo by Anthony Hall on Unsplash

前言

嗨你好,我是 Mencher,清大資工 21 級畢業,將於今年秋季前往 UC Berkeley 就讀 EECS Master of Engineering 的 Program 。

由於我相信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大部分都是正在申請路上奮命著,因此我努力將過去這一年申請資源進行統整,附上一些簡要的分析與過往經歷,希望能為你們帶來一些幫助!

這個系列預計有 3 篇文章,第 1 篇我會和大家聊聊整體申請概況及結果分析,整體撰寫編排比較精煉。第 2 篇-過來人談想和大家聊聊申請季的 mindset ,也是這一年下來想和大家好好談談的感想,如果有空的話不妨去看看第 2 篇第 3 篇則是攸關申請文件的撰寫,想暸解 SoP \ CV \ Recommendation Letter 如何書寫也可看看這篇。

第二、三篇請點此:

那就開始吧!

我開張粉專了「曼徹的矽谷旅記 Mencher's Travelogue」!。如果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想更即時看到我對矽谷的觀察、工作職場的分享,很歡迎追蹤我的粉專!

背景

B.S. Computer Science, NTHU Sep. 2017 — Jan 2021
* Overall GPA : 3.91/4.3 (Ranking ~= 19%)
* Major GPA : 4.00/4.3
* Last 60 GPA : 4.15/4.3
Test Score
* GRE 323(V 153/Q 170/AW 3.5)
* TOEFL 102(R 28/L 25/S 23/W 26)
Work Experience
* 新創 Backend Developer (3 yr + 1 months)
* 新創 Backend Tech Leader(4 months)
Research Experience
* 1 中型 conf co-first author paper in submission (systems 領域)
(後來成功 accepted 成 best paper)
Honors
* 書卷獎x1
Recommendation:
1x專題、論文指導教授
1x公司老闆 (Stanford Alumni)
1x系上導師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 President of 7th Mei-Chu Hackathon
* TEDxYouth Speaker
(*以上都是投申請資料時的狀態)

高三畢業後憑著一股衝動,便努力 apply 成為一位在職軟體工程師。之後,從一開始基礎後端開發 (API Design, DB Table 規劃 …) 到後期開始主掌系統設計與 fine-tuning ,半工半讀的試著整合書本和實務概念,很慶幸能在大三這年 promote 成 tech leader ,開始主導一些專案的技術選型與架構研究。

時序步入大三,我想大三上對許多人而言,是必須要決定畢業後的目標,並開始為目標做準備的重要轉捩點。不論是要考研、推徵、直接工作還是申請國外,一切都必須在三上完成決定,身旁的朋友也會不斷的討論提醒你 XD

在當時,由於在新創圈以工程師身份也待了兩年的時間,不論在開發能力或職等上也都累積了一定經歷,過程中也陸續和別的公司(KKBOX …)有一些合作和共事。我的整體感受起來,待在台灣的軟體圈好像真的看得到成長邊界。以我持續耕耘的 Systems (Cloud Computing) 領域為例,遷就於島嶼市場的局限性,在系統設計上我們通常不需建構入超大型架構的思維,台灣在軟體的發展與重視似乎也比不上硬體重要。若想進入大外商或公司工作,主要核心業務與開發通常也都不在台灣部門。經過和教授與幾位前輩的深度對談,以及一直聽矽谷工程師的 podcast 灌輸幻想後,就下定決心啟程我的申請旅程,並決定我的下個人生旅途便是到矽谷闖一闖賣賣肝 XD

決定踏上申請路程後,便開始在 PTT Studyaborad 上狂翻錄取文,再回頭比對自己的經歷,便進行了幾項分析:

Pros
*有較長的新創公司工作經驗,並曾做出良好貢獻
*有課外活動及大型團隊領導經驗
Cons
*GPA 不夠高,若要申請 top-tier CS Program 有點吃力
*沒有 Publication ,可能無法 prove 自己的研究能力
*英文能力停在高三程度

也因此,從三下開始後,並除了努力拉 GPA 、開始準備 TOEFL / GRE 外,也和指導教授討論,確認能不能努力衝專題,將專題成果弄的更完整、成熟,並以一篇 Paper 的形式發表。另外,我也在大三選定我的研究方向:Systems ,並讓修課、工作、研究全部鎖定上 Systems 上,有明確的學習軸線也讓我的 SoP 整理的較有脈絡。同時,也謝謝 Albert 校長的邀請,讓我有幸得以將一些過往經歷與想法,整理過後在 TED 講台上發表,讓我的課外經歷能有印證。

也當然,2020 年的申請籌備並不看起來如此順利,我也會在最下方結語來談談。

錄取結果

UC Berkeley Admission Letter
Admissions
- CMU ECE-SV ad w/o (3/6)
- CMU SCS ISR MSE ad w/o (3/11)
- UCI MCS ad w/o (3/26)
- Columbia CS MS ad w/o (3/27)
- UC Berkeley EECS MEng. (Data Science & Systems) with 25% funding (4/1)
- USC CS MS (general CS) (4/7)
Rejections
- CMU INI MSMITE rej (3/16)
- Stanford CS MS rej (3/21)
- UIUC MCS rej (4/1)
- GaTech CS MS rej (4/6)
- UMich CS MS rej (4/7)
- UCLA CS MS rej (4/9)
- UCSD CS76 MS rej (4/10)
- Cornell Ithaca CS MEng. rej (4/22)
Decision
- UC Berkeley EECS MEng.

從申請結果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與大家細談:

  1. 2021 Fall 的總體申請結果必須單獨看待

根據一畝和許多文章的結果分析,遷就 2020 的 COVID-19 的關係,許多 2020 錄取學生選擇 defer 一年,以致 2021 年不少 programs 都有減收的狀況。與此同時,因為 2021 疫情逐步復興,去年申請的今年又跑出來了,再加上今年的申請者,部分 program (如 UCSD CS MS、UIUC MCS…) 爆炸性的收到數倍的申請文件,導致放榜時間大幅延後,錄取門檻升高。而有些 program (UCLA CS MS…)則突然好像沒有台灣人錄取。

也因此,建議 2022 年以後的申請者,可以將 2021 Fall 的申請結果作為參考就好,不要以此當作 hard bar 。 畢竟今年的結果是那種當 training data 可能會把 model train 壞的資料 XD

2. 申請的 Bar 逐年升高

隨越來越多人決定赴美攻碩,每年申請門檻也逐步提升,基本上要進 top-tier (Berkeley, CMU, MIT, Stanford) 或 2-tier 的 CS MS 也逐年變得困難。在這個年代,也不再是有高 GPA 就完勝的世代,超強對手拿好的工作履歷和 top-conf 的 paper 跟你競爭也是常態。舉 Berkeley EECS Meng 為例,基本上沒有工作經驗、又沒有研究經歷應該是不會錄取的。

也因此整體而言,顧好 GPA (≥ 3.8/4.0) 是拿到好學校門票的首要目標。接著,若你是要申請研究型 program ,務必讓自己的 research 和 publication 亮眼一點,並佐以指導教授的強推,以證明你的研究實力。若你是要工作型和修課型 program ,務必在職場上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正職或 intern),並有良好貢獻,才有機會將門票兌換成 admission letter 。同時,讓自己顯現出有 leadership 和 diverse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也是凸顯你和別人不同的關鍵。

也建議申請者再往前看 2–4 年的申請文章時,要試著將 bar 稍微提高一點,才可獲得較預期的結果。

3. 申請多個 Programs 時需要注意

對於一般申請者而言,申請 10 以上 programs 應該是常態,畢竟每年每間錄取的 bar 都會有點迷樣,多投多保佑。然則,也須特別注意所投的 program ,他的細節與類型(可上系官網查),才不會申請錯誤。以 UCSD 為例,光 CS 就有分為 CS75\CS76 ,CS76 是對轉專業友善的 program ,名額也較少。純 CS 本牌畢業,並與 CE 無關的申請者,應該投 CS75 較佳。

4. 不一定需要聘用留學顧問

找留學顧問通常需花費較多的錢,也並非每位顧問都能精準的找出適合你的 program ,editing 的品質每家也都有相異。以我和身旁同學經驗,上 studyaborad、一畝爬文找資訊,花時間定位選校目標,較有機會得到預期的結果。而現在也有許多 editor 提供不錯的潤稿服務,不必擔心自己的 SoP 美國人看不懂。

針對 SoP \ CV \ PHS 的撰寫,我也寫在另外一篇文供大家參考,有興趣的人也歡迎來查看~

5. 除了求大廠 FAAMG Intern ,也可試試新創 impact

對申請者而言,進入 FAAMG 成為實習生,應該是自身能力的一大證明,評審委員也會很 impressed,不過絕大多數人都擠不進這窄門。相對的,我認為在非外商,如果能逐步累積起一些工作經驗,做出不錯的貢獻,並證明你的實務能力,我相信也是能對你的履歷進行大加分。而當然,在這個申請者逐年擴張的時代,若你沒有任何 intern 經驗,可能在申請好的學校上會稍微吃力。

以 UC berkeley 歷年錄取資料為例,據我所知有 IBM Intern 或新創實習經驗的申請者皆有上。

6. GRE / TOEFL 過門檻即可

坦白而言,我的 GRE 和 TOEFL 皆算是剛過門檻 (GRE > 320 & TOEFL > 100) ,對於許多英文強者而言人算是不足。但對於申請理工科系而言,英文成績並不是 hard constraint ,我見過 TOEFL 沒破 100 、GRE 沒過 320 也可上 UCLA 的例子,也見過這兩個很高但落榜的例子。同時,因為我是安排在申請季 9月考,基本上沒有太多二、三戰的時間,所以就決定以這個成績提交申請。

所以簡單來說,我認為英文成績僅需注意以下幾點:

  1. 盡量讓 TOEFL Speaking > 24,這是很多學校當 TA 的 bar 。
  2. 儘量提早準備 & 考 GRE 和 TOEFL (5月 — 8 月),越到後期(9月 — 12 月)考場越難搶。如果真的沒考好,到 11 月底前都還是可以繼續考 GRE 和 TOEFL,因為 12 月才是提交申請的 deadline 。
  3. 2021 Fall 一堆學校的 GRE 成績非強制遞交,但據我所知我身旁的人都還是有交。

7. 申請文件的重要性有 Priority ,CV 火力展現很重要

根據曾在 UCSD 當評審的教授說明,通常 Committee Members 面對上千份的申請資料,一定會尋求最快的篩選機制,以完成錄取遴選。簡單而言,畢業校系&GPA > CV > Recommendation Letter > SoP 是一個很重要的 Priority ,畢業校系&GPA 這件事通常無法臨時加強,因此讓一頁 CV 能火力展示,我認為有重要關鍵。

另外,部分 Program 會特別看重你的 SoP ,比如 CMU MSE 和 Berkeley ,CMU MSE 的 admission letter 甚至會附上他看完你 SoP 的心得。也因此,也不可太過荒廢 SoP 的撰寫。

這是我的申請統整 excel ,有興趣的不妨可以照這個版式設計你的 excel

選校

選 program 這件事上真的猶豫很久,是否要申請到這麼多學校。從 8 月起心動念開始查錄取文,9月花時間開始篩出夢想區、衝刺區和保底區,並再和同學、指導教授交互一下意見,最後終於在 9 月底定案。

在選校上,大致可分成「研究型」和「 修課、就業型」的 Program:

  • 研究型:UIUC CS MS, UT-Austin, UW-Madison, Princeton
  • 修課型:Stanford, Columbia, UIUC MCS, UCSD, UCI MCS…
  • 就業型:UC Berkeley EECS MEng. / Cornell CS MEng. / UCLA MEng.

(MEng. 的全名是 Master of Engineering 工學碩士,與熟悉的 MS: Master of Science 科學碩士對比, MEng. 的設計更 industrial-based,通常學期都 9 個月,可延至一年半)

整體而言,我的選校策略偏向「修課、就業型」及「區位」導向: 在加州的優先,過濾需要論文的 program ,之後照 US News CS Ranking 開始往下排,差不多申請從 top-tier (大 S, Berkeley…)排到約 30 幾名(UCI …)。大概排出了以下的列表:

夢想: UC Berkeley EECS MEng, Stanford CS MS, UIUC MCS, UCLA CS MS
衝刺: CMU ECE-SV, CMU MSE, CMU INI, Columbia, Gatech, UMich, UCSD, Cornell MEng
保底:UCI, USC

整體而言,我認為衝刺區的中獎率比想像中還低一些,只能說每年的 bar 都太變化無窮,comittee members 跟你是不是同一領域、喜不喜歡你的經歷、覺得 GPA 最重要還是其次等等,都很難用一句話說定,只能說最好的做法便是多投一些。在申請時,就以 UC Berkeley EECS MEng. 當最大目標,原因是省時(9個月)、有 Haas 課程的編制、又能享有 CS 四巨頭 (CMU, Stanford, MIT, UC Berkeley) 的名譽,很慶幸最後順利 Go Bears!

而根據版上和一畝的資訊,我認為也有以下事情可跟大家分享:

  1. 「區位」這件事,如果你的目標是想找大廠的話,似乎東西岸和中部差別不大。
  2. 「內耗」是一件可以思考的議題,似乎 Facebook 很看內耗。在 CMU 中,所有 program 的畢業生加起來不在小數,如果你和王牌 program (MSCS/MCCV/MCDS)的選手競爭,可能日後找工作比較困難一點。
  3. CMU 的 Program 真的多到爆炸,也分別隸屬在不同學院下,建議多上一畝看看對岸的申請者投了哪些項目。像 INI 我就是這樣查出來的,而且參加他們的說明會還可 waive 掉 75 美元的申請費。
  4. 如果 CS MS 真的太難搶了不放心,可置入一些 ECE 的選擇。但需持續留意日後 ECE 畢業生申請工作簽證的議題,目前看起來是沒有太大問題,可上一畝持續追蹤。
  5. CMU MSE 需要考 online coding ,不過相當的簡單(Leetcode Easy 到 medium 難度)。Columbia 要 video interview ,沒有面試官,題目在一畝上找得到,我覺得他只是要確認你還活著、有基本口說能力而已。Berkeley 部分同學會收到面試邀請,我沒收到也有帶獎錄取,所以面試和錄取應該是無太大關係。
  6. 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台灣學生成功登美,只是寫出來的錄取文偏少而已,大家可以看每年的 Studyabroad Admission/Reject 推文,或一畝上的錄取匯報。
  7. 提交申請沒有先送先省的情況,反而有先 Program 是後送先省。同時,有些 Program 喜歡 rolling 放榜,有些喜歡一次全放上榜或落榜,所以在時限前提交申請即可。

時程安排

以下是簡要的 Timeline:

  • 2020/01–2020/06:自學準備 TOEFL 、狂看 studyabroad 錄取文章、做專題
  • 2020/07: 晚上補 mason GRE 、白天工作、半夜寫論文、一戰 TOEFL
  • 2020/08: 全天密集準備 mason GRE 、趕論文
  • 2020/09: 一戰 GRE \ 二戰 TOEFL、完成選校
  • 2020/10: 開始投申請、找推薦信老師和老闆、擬初稿 SoP 與 CV
  • 2020/11: 送出第一波申請(CMU)、反覆修正 SoP 及客製化定稿
  • 2020/12: 送出全部的學校申請
  • 2021/01: 提早畢業並國軍 online
  • 2021/03: 開始陸續放榜

以上安排對於我,主要有幾個原因與建議:

  1. 因為我的英文底子停留在高三程度,所以我很早(1月)便開始投入 TOEFL 的準備,每天花 1 小時左右開始暖身英文考試。關於如何自學準備 TOEFL ,有興趣的話也可參考我的文章
  2. 我的 GRE 算是沒留二戰的空間了,也很慶幸能一戰結束。所以建議保守的做法,還是提早一個月左右考,才不會二戰和申請期卡在一起,一邊要處理課業、考英文還要弄申請。關於如何準備 GRE ,有興趣的話也可參考我的文章。
  3. 身為台灣人還是要服兵役,所以我安排提早畢業,並和區公所喬能不能畢業後馬上入伍,才不會卡到面簽證(都週二或週四)、打疫苗、秋季出國唸書。
  4. 學校申請的 Deadline 主要可以分幾大塊: 11 月中(CMU 的 Early Apply,能減免申請費)、12/1 (Stanford 與 UCLA)、12/15 (一堆),12 月底至 1 月中 (UC Berkeley、Columbia …)、 2/1 (Cornell Meng, Gatech)。所以務必讓自己的申請資料,在 12 月前準備完成。
  5. 最好要找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申請,並多多滑 studyaborad 和一畝,把 SoP 和 CV 拿給越多人看,能幫你補足你沒發現到的錯誤和問題。

2020 年對很多人來說是艱困的疫情年,對我而言其實也是艱困的申請準備年。針對英文,原本的英文底子停在學測 14 級分,真的花費很大的心力去拉高我的聽力、口說、寫作。針對論文,燃起一絲熱血在畢業前發出一篇 Paper ,來證明自己學士沒有白念,同時又要趕學分提早畢業,所以 2020 年我的含六日,總休息日數可能不到 2 週。

我常常也在和大家的分享中談及,我認為很多成就都不是理所當然會生成,尤其出國申請又是苦其心志的一趟旅程。 7 月的時候,為了要補 Mason GRE ,我白天在公司上班,傍晚下班後衝去 Mason 補習班上到 9:40 ,下課後又要回家趕論文 writing 。當時感覺自己很有目標、也很熱血,但算了一下,發現沒算到吃晚餐的時間。所以 7 月很多天,我都會在補習下課後,走到對面全家買一個握便當,邊走回家邊在路上把晚餐吃完,用 3 分鐘完食。所以今年 4 月拿到 berkeley 的 ad 真的是一大欣慰,總覺得去年一整年的努力都好好兌現了。也希望鼓勵同在申請路上的你,我相信這個世代只要你肯付出心力,你也一定可以收穫到很好的結果!

後記

申請碩班留學的過程是真的蠻艱困的,必須要有大學四年耕紜的 GPA 先佐證,趁著課間時分努力 apply 工作、完成論文撰寫。在申請季前,也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 一直唸英文,完成 TOEFL 和 GRE 的考驗,最後還要跟來自全球各地的申請者一起競爭,花大量時間 fine-tune SoP 和 CV ,然後焦慮的等待放榜結果。

但我想有付出也一定有收穫的!我覺得留美的這趟旅程最大挑戰,就是看你的意志力與執行力,考驗你多想出國。有人 TOEFL 五戰衝到最後一刻、有人畢業後隔一年先衝工作經歷,當年的我也是在各個時段處理各項挑戰,看著升不起來的 TOEFL 成績、看不懂的 GRE 、反覆猶豫修改著 SoP,抱著一定要成功登美的心態堅持到最後,最後很高興在復新的 2021 年得到好結果。所以加油,我相信只要你有付出,同在申請路上的你也一定可拿到最好佳績!

本系列的第一篇結束,第二篇請點此:

我開張粉專了「曼徹的矽谷旅記 Mencher's Travelogue」!。如果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想更即時看到我對矽谷的觀察、工作職場的分享,很歡迎追蹤我的粉專!如果你/妳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 5 個以上拍手 👏
如果你/妳想看我寫更多這方面的文章,請給我 10 個以上拍手 👏👏
越喜歡可以拍更多,我之後就會更常為你寫的!(拍手不只可以拍一次喔)如果覺得這個文章不錯,也歡迎 Follow分享 給你的朋友喔~

--

--

岷錡/Mencher
曼徹的矽谷旅記 Mencher’s Travelogue

Googler. UC Berkeley EECS Master Student. System Architect & Backend Engineer. President of 7th Mei-chu Hackathon, founder of Hackathon Taiwan Ju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