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研究?給想要加強專業的上班族, 3 個做研究的建議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7 min readMay 25, 2021

--

前言

為什麼從學校畢業,還需要做研究?

學習狂人 Scott Young 在他的部落格分享了自己做研究的技巧,對於任何想要在自己專業領域持續成長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想多數人 (包含我自己) 在離開學校後,幾乎沒做過任何的學術研究了。

出了社會後我們往往是因為工作、興趣而對某個領域特別好奇,但市面上的書籍、網路上的文章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求知慾時,才會想要去找比較專業的論文、教科書來讀,加強自己的專業。

舉例來說,我在學習了「卡片盒筆記法」與「Obsidian 筆記軟體」後,對「個人知識管理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非常感興趣。

但市面上的書籍大多是支離破碎的論述,很少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為了深挖「個人知識管理」的知識,我就必須去讀相關的論文、教科書 (例如 Knowledge Management) 進一步了解。

Photo by 🇸🇮 Janko Ferlič on Unsplash

研究步驟的建議

Scott Young 的這篇文章對我最大的啟發是:提供許多立即可用的研究方法

這篇文章提到的方法也許你現在用不到,但是當你在工作領域上並需鑽研某項主題時,可以當作參考幫助你更快進入狀況。一共有 3 步驟:

  1. 設定主題與研究範圍
  2. 找尋關鍵字與關鍵任務
  3. 找尋閱讀材料

一、設定主題與研究範圍

開始研究時的第一項任務

在深入研究一項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之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馬上去做,而是設定好研究的主題與範圍。

註:這個觀念我在《為什麼訂下目標,卻總是難以達成?》也有提過

例如我想要研究「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但這是一項非常大的主題,我必須先設定自己想要研究的範圍 (假設是「資訊蒐集」),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在無窮無盡的資料中打轉。

寫作也能夠設定主題與範圍

這項觀念也可以用在「寫作」上。

對我來說,寫作當下的參考內容,只包含既有、已經看完的資料上。我不會在此時一直往外延伸去找資料,因為這樣一篇文章是永遠寫不完的。

你可能好奇:「這樣寫作內容不會很侷限嗎?會不會有很多東西都沒寫到呢?」

我們不妨將研究、寫作都成一次對知識的迭代,或許這一次的研究、寫作只能囊括一部分的事實與論點,但下一次的寫作就可以引用上一次的寫作成果,再加入這次閱讀到的資料補充知識。

替自己的研究設下邊界,才能在有限時間、有限資料中總結出結論,產出成果。

二、找尋關鍵字與關鍵任務

決定了主題後,下一步就是找出這個主題涉及的知識點。核心原則是:

先抓大關鍵字,再根據關鍵字去做研究。

怎麼抓大關鍵字呢?從 Wikipedia 找尋關鍵字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因為 WikiPedia 提供一個俯瞰視角 (Bird’s-eye View) 讓我們先抓出需要研究的關鍵字,接著再從關鍵字出發去找更多的研究資料。

例如在「Knowledge Management」中有一項重要的理論:DIKW,就是透過 Wikipedia 抓出的關鍵字。

DIKW,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了關鍵字之後,就能透過關鍵字去找到需要研究的子主題。而這些子主題,就是我們必須先學習的階段性任務。

例如透過上方的 Wikipedia 資料,我知道 DIKW 其實包含了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4 項主要知識,每一樣主要知識又包含了非常多的子知識,了解這些子知識就變成研究 DIKW 模型的階段性任務。

三、找尋閱讀材料

有了研究主題以及主題關鍵字後,接下來就要開始蒐集閱讀材料。

尋找閱讀材料的方法

但是該閱讀哪些論文呢?可以用以下當作關鍵字搜尋:

  • 文獻評論 (literature review) : 整合多份論文來評論某特定主題
  • 整合分析/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 運用統計方法,整合多份論文來評論某特定主題
  • 教科書 (textbook)

搜尋的時候用英文找,可以搜尋到比較多資料。

例如我對知識管理有興趣,可以 Googl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或「knowledge management meta-analysis」或「knowledge management textbook」,就能找到許多適當的閱讀材料。

先閱讀論文,還是先閱讀教科書?

以我自己的情境來說,我如果要對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有一個大致上的了解,閱讀教科書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 如果我已經有明確的主題想要學習,那麼閱讀特定主題的論文會是比較快的方式。

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怎麼排定閱讀的優先順序?

方法是:

當我們時間有限 (畢竟不是真的在寫論文),應該要先從引用次數最多、跟自己主題最關聯的論文或教科書開始讀起。

以論文來說,可以在 Google Scholar 搜尋論文,頁面會顯示每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從被引用最多次、跟自己研究主題相關的論文開始讀。

Google Scholar 搜尋結果

如果是英文課本,可以參考 Amazon 上的顧客評論來判斷是否要閱讀該書籍。

Amazon 搜尋結果

其他

  1. 論文下載:可使用 Sci-Hub 取得
  2. 使用 Google Books:使用 Google Books 可快速搜尋某一段內容的出處,可省去我們翻閱紙本書的時間。如果內容剛好符合需要,可再購買實體書或電子書。
  3. 上線上課程:如果覺得某個領域太難切入,不妨在 Udemy, Coursera, MOOC… 等世界知名的線上課程平台上課,掌握知識點後再切換成自行研究。

四、總結

雖然這篇文章提到的方法對於學術研究是非常粗糙的,但用在工作、興趣上的主題研究已經是綽綽有餘。

如果你對某項主題非常有興趣,我建議可以透過以上方法累積研究的閱讀材料。

透過不斷地蒐集、閱讀、組織材料中的知識,才能萃取出對於這項主題深入的洞察。

︎ 關於文章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2/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3/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關於我我是朱騏,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時間管理方法。1/ 我可以提供產品管理、時間管理、生產力工具的「個人問題諮詢」與「講座邀約」。2/ 若是個人諮詢,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吃頓晚餐,可透過 Email/ Facebook 跟我約時間,請參考「聯繫方式」。3/ 若是講座邀約,請直接使用 Email 聯繫。︎▶︎ 聯繫方式-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Facebook:請先加我個人好友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建立人脈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