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6 min readDec 7, 2020

--

現代人的知識管理困境

現代人有太多數位工具可以使用,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上幾乎每週都可以下載到新的生產力工具,於是我們就會陷入以下的循環:

1. 我有筆記、時間管理的問題 ->
2. 看到新的生產力工具 ->
3. 期待下載後可以解決問題 ->
4. 使用一段時間後放棄 ->
5. 回到第1步。

我統計自己過去 1 年間使用過的生產力工具 (App/網頁服務)數量,若把目前沒在使用的工具也計算進去,至少超過 20 個…我想自己的個資有大一部分也這樣分散在各公司的資料庫中。

延伸閱讀:《當網站個資外洩時,我們可以採取甚麼行動?

要解決「資訊太多」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數位工具,別忘記:

每使用一種數位工具,就產生一種資訊進入/保存/輸出 的管道。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搞清楚3個問題:

  • 現在到底有多少的資訊來源 (input)?
  • 自己到底用了多少工具來處理 (tool)?
  • 最後輸出資訊的方式到底有幾種 (output)?

要同時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幫我們進行「知識管理」、「時間管理」與「任務管理」。

這篇文章分享4個步驟來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分別是:

  1. 列出自己的資訊來源 (input)
  2. 列出自己使用的生產力工具
  3. 列出自己的輸出形式(output)
  4. 用一張心智圖連結以上內容

一、列出自己的資訊來源 (input)

如果你認真盤點,你會發現每天接觸到的資訊真是多得可怕。

  • 學習資源

這 2 年網路上的學習資源突然如雨後春筍一樣的出現,例如線上課程、學習 App、聽書 App、Podcast、部落格教學文章、YoutTube 教學頻道…等。這麼多的學習來源,你有曾經盤點過自己到底學了多少嗎?

  • 日常資訊

又或者朋友、家人分享了一則資訊給我們,但這則資訊通常就留在通訊軟體裡面,我們要找的時候卻又不容易找到。

  • 工作訊息

甚至在工作中,來自 Email、工作用通訊軟體 (Slack, Line, Teams…)、口頭交辦的資訊,不特別整理一下就會忘記了。

要建立個人的知識管理系統,第一步就是先搞清楚到底多少的資訊來源 (input)。

請注意,這裏不用管資訊來源的種類,把自己想得到的資訊通通列出來就對了。我自己盤點出資訊來源如下:

  • 書籍 (實體書/電子書)
  • 部落格文章
  • 職場工作 (Email/通訊軟體訊息/口頭訊息)
  • 聽書 App
  • Podcast
  • 線上課程
  • 電子報
  • 生活中的各種任務

列出來後,我們就能對接觸到的資訊更有掌握感,也才能進行第二步 — 列出自己使用的數位生產力工具。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二、列出自己使用的生產力工具

請先不要打開自己的 App 或是電腦,憑印象列出自己想得到的生產力工具(數位/紙本),我自己想到了:

  • Google Slide
  • 紙本筆記
  • 心智圖工具 (Mindly App/ Coggle)
  • Evernote
  • 時間管理工具 (Google Calendar/時間塊)
  • Airtable
  • Trello

這一串的工具,是自己最有印象也最常使用的工具,至於那些你第一印象沒想到的…,我建議可以先記錄名字然後刪除掉 App。還記得前面說的嗎:

每使用一種數位工具,就產生一種資訊進入/保存/輸出 的管道。

我們不應該被這麼多工具奴役,而是使用稱手的工具來集中資訊即可,這個數量大概是 7±2,大概是正常人能記憶的訊息單位量。

延伸閱讀:《神奇的數字:7±2 看介面設計》by Sheng Pan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三、 列出自己的輸出形式(output)

如果能有意義地收集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加工 (腦袋思考),最後輸出成有利的結果,這樣資訊就轉變成「知識」 ; 但如果資訊無法協助腦袋進行加工處理,輸出成有用的結果,那其實就是「雜訊」。

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資訊轉換成「知識」,並且排除無用的資訊成為「雜訊」。

在這個步驟,我們可以想想有意義的輸出形式有什麼,我目前想得到並且有在做的輸出如下:

  • 粉絲團貼文
  • 個人貼文
  • 部落格
  • 學習筆記
  • OKR 個人管理表
  • 生活/工作追蹤表
  • 部落格文章
  • 學習資源推薦表

以上僅列出目前我想到的輸出方式,我認為輸出方式能夠愈多愈好,因為每當我們進行一次輸出,相當於我們將「資訊」加工成「知識」,而每一點點知識的增加都能夠加速我們下次的學習速度,並且產生更強大的輸出結果。

知識的產出帶有複利效應,是成 “指數方式”在成長的。

Photo by Samuel Regan-Asante on Unsplash

四、用一張心智圖連結以上內容

最後,我們將上方三個步驟想到的點子,用一張心智圖串連在一起。我的心智圖供你參考:

朱騏的知識管理系統,點這裡看放大圖

我使用三種顏色來代表 input、生產力工具、output。分別是:

  • 橘色:資訊來源 (input)
  • 綠色:生產力工具 (tool)
  • 藍色:輸出 (output)

所有的資訊(input)先透過生產力工具(tool)進行收集,接著透過大腦思考與轉化,最後輸出成各種有用的結果 (output)。

結語

有許多高效能工作者曾經說過:

人的大腦是用來思考,不是用來記憶東西的。

在數位工具取得相當便利的現在,我們可以用更厲害的生產力工具來幫我們記憶、管理資訊。但小心,在使用這些工具的同時別讓自己陷入 “新工具就是好” 的迷思。

我想邀請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拿出紙跟筆並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一次盤點,留下你覺得使用的稱手的工具、大膽的刪除你使用不到的。最後你可以得到屬於自己專屬的知識管理系統。

我是朱騏,一個渴求新知、熱愛學習的產品經理。也是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熱愛將專案管理知識應用在魔術學習上的魔術愛好者。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 📒你會看到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在進行365天寫作挑戰,詳情可參考《365天寫作挑戰第二季,關於寫作的新想法》。如果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請給我 10–40 個拍手;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請給我40+ 個拍手讓我知道 👏🏻
如果有任何想閱讀的主題請留言分享給我。 最後,謝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