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地穴避暑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Published in
Sep 19, 2023
(攝影/鄭傑憶)

說是固若磐石,人類的感官不知不覺,但大山洞仍在演化中

在高速公路上經過帕多瓦(Padova)路段時,汽車的溫度計顯示,攝氏41度。雖然有冷氣,炙熱的陽光仍舊讓人熱得發慌,但這麼高的溫度,該不會是溫度計出錯了吧?

七月中的南歐熱浪成為國際大新聞,飆高的氣溫、兇猛的野火叫人退避三舍,極右派梅洛尼(Giorgia Meloni)領導的政府擔心嚇壞遊客,呼籲媒體不要太嚷嚷,避免過度宣傳極端氣候壞了義大利夏季旅遊旺季的收入。

(攝影/鄭傑憶)

七月中的熱浪對北義的影響不大,到了八月中,氣溫顯然飆高,但多數媒體僅寥寥數語帶過。但身體都知道,氣候偵測站的溫度計也知道。

8月23日是米蘭最熱的一天,是該城開始紀錄氣溫的260年來,日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天,平均溫度32.8度,最高溫37.8度。波河平原上的克雷孟納(Cremona)則衝到40度。

赤日炎炎,義大利人到海濱泡水,到山林裡找清涼,我們決定到地穴避暑。

(攝影/鄭傑憶)

義大利東北部特里雅斯特(Triete)與斯洛維尼亞接壤處石灰岩地形遍佈,地理課本上的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源自這裡的喀斯特高原(英文:Karst;義文:Carso),奇形怪狀的地表比不上桂林靈秀,但這裡跟廣西一樣,雨水和地下水侵蝕的地洞特別多,大山洞(Grotta Gigante)是其一。

大山洞深入地底100公尺,氣溫只有11度左右,在酷熱的夏日依舊沁涼如水。

(攝影/鄭傑憶)

1840年,奧地利的洞穴探險家Anton Federik Lindner在探索特里雅斯特缺水根源時,發現了大山洞,1904年開始對外開放參觀時,仰賴蠟燭或是礦工用的乙炔燈照明,到了1957年才有了電燈。

在黑暗世界還是可以體驗到造物主熱愛的生物多樣性,有習慣黑暗、視力不佳的蝙蝠,有的生物更是「不長眼」。3萬年前,現在已經絕種的大熊也會進到洞穴裡過冬,一些夏天在夏天糧秣準備不足的熊熬不過冬日,從此在洞裡長眠。

(攝影/鄭傑憶)

為了減少對洞穴居民的打擾,大山洞的燈光微弱。順著「之」字形的階梯而下,像是走在時光隧道,義大利歷史的計算單位千年起跳,這裡的年代計算又多了幾個零。

大山洞所在的岩盤距今1.2億年到4000萬年前原本位在海底,大約2000萬年前開始的造山運動慢慢推高地勢,1000萬年前河流、伏流一點一滴蝕出溶洞,堆出鐘乳石和石筍。

(攝影/鄭傑憶)

說是固若磐石,人類的感官不知不覺,但大山洞仍在演化中,這裡是觀察緩慢地質運動的實驗室。

地震感測儀偵測劇烈的變動;從1960年代裝置的兩根連結洞頂和洞底的「水管」裡,則有超精密的「鐘擺」,觀測幾乎難以察覺,微小到以奈米計算的地質變形。1976年,大山洞的鐘擺曾有幾分鐘異常擺動,不久後發生了大地震,智利和印尼也有類似的地質變形與地震相關性的研究。

(攝影/鄭傑憶)

深入地下的洞穴不見天日,既神秘又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大山洞曾經是埋葬遺體的墓穴。

一些洞穴則埋著戰爭和政治鬥爭的冤魂。

(攝影/鄭傑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腥殺戮剛結束,南斯拉夫的獨裁者鐵托(Josip Broz Tito)報復法西斯分子對斯洛維尼亞族人的壓迫和殺害,在墨索里尼戰敗後,殺了大批義大利人,扔進深不可測的洞穴,成了東南歐版的「天坑大屠殺」(Foibe massacres)事件。

喀斯特高原上,許多不知伊于壺底的洞成了屠殺和湮沒證據的工具。

(攝影/鄭傑憶)

--

--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生長在台灣,生活在義大利的記錄者和學習者,更多「地中海豔陽」下的新鮮事、前塵往事和鳥事,請到專頁繼續閱讀: https://medium.com/solemediterra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