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洗腦罪》Let’s Play!藝術節策展大小事(上)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來自土地的傷痛沉思引發藝術節的誕生

辛勒那
讓舊監自由
17 min readMar 14, 2020

--

思想洗腦罪》舊監主題講座

嘉義自1914年始發展木業,集結了社群、知識、技術、經驗於一身,影響乃至故事、生活模式、價值觀等,成為了涵養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為推廣下50年發展的「木都2.0」,我們將舊監獄設定為實驗基地,廣邀設計師、在地企業、公部門與學校,從五大主題切入,梳理實驗基地在未來5年實踐的方向與脈絡。

系列演講紀錄

系列演講紀錄

  • 你不知道的在地企業 CSR 行動|台南企業基金會 vs 福樟良材
  • Let’s Play!藝術節策展大小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vs 草草戲劇節
  • 第二場
  • 第三場
  • 第五場

講者介紹

(圖片來源:明潮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策展人 李韻儀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結合地景人文,以東海岸為廊道,廣邀藝術家、表演者、藝文愛好者來到台灣東部進行創作與展演,推廣部落文化與加強在地連結,為台灣夏季不可缺席之藝文盛事之一。

草草戲劇節

創辦人 汪兆謙

發源自嘉義的草草戲劇節,由阮劇團團長汪兆謙所創辦,以推廣表演藝術為主軸,結合嘉義在地小民市集,與多元講座、工作坊,跨域推動嘉義的藝術風氣,是每年三月嘉義人不可錯過的大節日。

演講主題:Let’s Play!藝術節策展大小事

多元共榮的台灣近年來重視藝術發展,大小節慶如雨後春筍於各地綻放,歡度節慶之中,更帶動了地方人文的發展,為在地的藝術成長挹注許多能量。

我們邀請了東海岸藝術節策展人李韻儀,與在嘉義長跑 12 年的草草戲劇節創辦人汪兆謙,一同聊聊關於藝術節策展背後的故事與動機,揭開藝術節驚人的能量與影響力。

延伸閱讀:
講座紀錄:國際生產,臺灣製造──全球脈絡下國際藝術節策展及其市場(上)
講座紀錄:國際生產,臺灣製造──全球脈絡下國際藝術節策展及其市場(下)

為甚麼要做藝術節?

公部門視角

20年,公部門發現除了硬體,還可以做一些軟體的發展,比如跟沿線的部落合作,討論部落產業與轉型,像是部落的文化觀光、生態觀光或運動。公部門嘗試著思考這些東西如何跟在地生活結合與共構,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基礎。

雖然有這些重要的基底,以及多年投注的軟體跟硬體,但通常更重要的事情不會是公部門發現或開始執行的。公部門有資源,更重要的是地方需要有自己醞釀、規劃以及經營的能力。

(圖片來源: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臉書

在地藝術家視角

那時被抗議的東管處也進化了,開始思考是否方式不合?在地居民想要甚麼?大家一起討論看看。醞釀到後來,2014 年提出了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概念。

於東管處而言,其為觀光局下的單位,希望透過觀光促進民眾對於東海岸的認識,也希望更多民眾來東部旅行,提高在地觀光收入,然而,要透過觀光來呈現甚麼?李韻儀希望在地人能出來討論,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基本上就是於這樣的基礎建立起來的。

東海岸本身即有絕妙美景,透過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更能凝聚藝術氣息。(圖片來源:經典雜誌

一切怎麼開始的?

李韻儀表示,一個藝術節最重要的是藝文生態脈絡,整個東海岸最大宗的兩個藝文據點,一個是都蘭,另外一個則是花蓮最南端的港口部落。

廢墟糖廠搖身一變藝文客廳

其中都蘭部落裡,最重要的空間是民營的廢棄糖廠。二戰前就存在,當時由新竹的家族經營,直到 1991 年糖業的沒落才停工,廢棄至 2000 年初。

解嚴後,有一批追尋血緣與文化認同的原住民青年文化工作者返鄉,找尋自己的根源,都蘭阿美族藝術家Siki(希巨蘇飛 Siki Sufin )就是其中之一。部落青年國、高中之後就會離開原生家庭,到全台灣工作,當台灣勞動人口逐漸被移工取代,有一批熱烈的返鄉潮;然而,部落裡的人認為他不工作、不賺錢,回來就是沒出息,大環境跟心理因素被影響狀況下,所以需要一個與村落隔開的空間,糖廠成了最佳首選。

都蘭糖廠內,瀰漫著廢棄的氣息。(圖片來源:ETtoday旅遊雲

2000 年初,Siki 與另外一位愛往東部跑的南台灣原住民藝術大老 Sakuliu(撒古流.巴瓦瓦隆 Sakuliu Pavavalung)租了糖廠,一起創做當時接到的大型公共藝術創作案;同時也有跟一些厭倦都市文明、擁擠跟互相競爭的文化人、藝術家來往,像是陳明才、逗小花、馬惠中,便一起共租了這間糖廠,後來改為咖啡屋。

這空間開始被其他藝術家注意到,陸續也有藝術家進駐,所以都蘭糖廠總是多元繽紛的;由於是民營單位,家族遺留的糖廠經理成了靈魂人物,所有大小事情都得經過他,就連政府要借場地辦都蘭山藝術節也得去找經理談。經理成了守門人,而他的理念則是希望將糖廠給藝術工作者轉化經營,但同時必須對家族有所交代,並未全然放手管理。

往後十年,這裡便成了東海岸的藝文客廳,附近的藝術家或是東海岸藝術家的外縣市朋友,都會在這邊聚集,不論聊天打屁或開會、打架或是談戀愛,都在這有趣的空間裡頭發生。

糖廠空間除了作為工作室、錄音室,也有像拉黑子.達立夫( Rahic.Talif )如此大藝術家在裏頭創作,一些進駐者也將廠房煙囪下的空間改造成釀酒、販售飲品空間,同時展售生活的創意,進而形成一個天然藝文生活場域,若要接觸東海岸的藝術,糖廠的貢獻不可忽略。

新東糖廠假日常有設計師擺攤,有飾品、插畫、衣著或各式小物,其創作風格多半偏民族、自然風。(圖片來源:太報/鄭羽琪

海洋移民村落的強大文化包容力

李韻儀表示,藝文活動是前衛的,走在時尚尖端,常會對部落居民造成很大的衝擊,比如說都蘭部落裡的藝術家都被阿美族語稱 itsgagali ,意思是髒兮兮的人,沒穿上衣,沒刮鬍子,他們就覺得這些人很有趣、很特別。

然而,二十年前如果這樣子的人走進部落,就在你家旁邊,每天無所事事,一直在喝酒,居民會認為「你來到我們的生活圈做甚麼?都蘭部落妙在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雖然以阿美族為主,但是這 2、300 年間,陸陸續續從恆春、台東南邊甚至是北邊的移民,進而形成的阿美族移民社會,所以對外來事物的包容力強大。

Sakuliu 很羨慕海洋民族的那種開闊與包容,來自於靠著海的生活方式,有很多資源,食物不匱乏,所以不緊張失去;山上的民族為了開墾、種植與打獵,對資源都抓得很緊,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與速度很不一樣。

Sakuliu 很羨慕海洋民族的那種開闊與包容,來自於靠著海的生活方式,有很多資源,食物不匱乏,所以不緊張失去。(圖片來源:報導者

港口拉黑子開創東海岸當代藝術新時代

這是南段的都蘭發展,那港口呢?拉黑子則是港口發展的重要藝術家,他比 Siki 更早回到部落,也有一段激勵人心的故事。

拉黑子 15 就跑船養家,後來服兵役時認為真正生存在社會上,應該要識字,所以於兵役期間請輔導長教學,回來後就到室內設計公司工作,從打掃小弟開始做起,偷偷住在公司樓梯間, 翻公司裡面的雜誌。

事實上,老闆知道他在偷學,甚至比公司裡面的設計師還厲害,然而幾年後拉黑子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在都市裏面,總覺得生命裡缺少了很大一塊甚麼,於是 1990 年初回到部落,開始從事創作,以最容易取得的漂流木為素材,尤其是颱風過後,總是收穫滿滿,不經幾年,便成了東海岸重要藝術家,開啟了原住民當代藝術至關重要的脈絡,現在則是台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家。

拉黑子.達立夫與作品島嶼之影。(圖片來源: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方網站

將公部門資源帶入,建立東海岸藝術生態系

此外,潘小雪老師也不可被遺忘。剛從台北當代館卸任館長她,因透過文化部很多案子介入空間、人才培育計畫,並將這些資源帶到東海岸,培育在地創作者承接公部門案子的能力,並培養策展人、藝術行政等,是在地很重要的體系創建人。藝文生態不只需要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行政等各個層面的工作者,都是生態系不可或缺的環節。

2005 年舉辦「洄瀾國際創作營」,將國際創作營概念帶入東海岸,並把世界各地藝術家都帶來台灣,與本地交流,現在的港口,簡直是渾然天成的藝術村,村莊裡藝術家密集度之高,撿一個石頭隨便打到都是。

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導覽地圖。(圖片來源:洄瀾國際藝術家創作營官方臉書

都蘭部落與港口部落的藝術生態差別

都蘭藝術生態較為國際型,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港口部落的向心力及凝聚力則較強大,除了自己本身部落的藝術家,更有部落策展人。

藝術家的太太們多為高學歷,台大、城鄉所或是藝術學院畢業很多,而先生多為國中畢業,相處氛圍很有趣,但都是藝術重鎮的實際生活樣貌。

一個藝術節的誕生

藝術節的前身-意識部落

這些人當時都在附近流動,剛離開都市,回到自己原鄉部落,尋找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與想要做的事情跟立足點。而原住民身分認同正蓬勃發展,以往假裝原住民身分與己無關,現在則需大力擁抱,這激發了藝術家們深思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如何在深愛的土地上深耕?

於是藝術家們當時發起「意識部落」運動,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喝酒的討論中,自然而然的發生,沒有行動組織與團體,選擇了東河北邊一個叫金樽的地方,沙灘接著峭壁,距離馬路、村落有一段高度,沒有文明、沒有水跟電的地方,是個隱密的空間,藝術家們就在那裏進行內在對話。

他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圖片來源:MATA Taiwan/不甘於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一群:他們先為人,再來才是藝術家⎪吳思鋒

2002 年的春季到夏季,藝術家們在沙灘上自紮木屋與廁所,每天烤肉與討論創作,交換彼此心路歷程後,在沙灘上進行創作,各自留下 1、2 件作品,沒有對外宣傳與文宣,而第 2 個月,就有記者上門,連台灣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也記錄了那時的樣貌。

這個行為影響深遠,2018 年龔卓軍就找這些藝術家,在台中國美館展出「意識部落」的創作。

公部門的支持,催化藝術節誕生

這些藝術家聚集有一種神奇麼力量滾動著,他們在沙灘聚會被海巡署發現,回報到東管處,被台東文化局長發現縣境內有這麼有趣的一群人,待他們上岸,便以這群藝術家為主軸,做了都蘭山藝術節好幾年,並且邀請他們位地方創作地景藝術或裝置藝術等案子。

2004 年,藝術家提議結合夏季手創市集。讓藝術家可以在賣物維生,然而藝術家不喜歡面對那麼多人,需要收入之於,大型作品又很難銷售,特別是裝置藝術,總不能一直接受公部門案子才能存活,這時他們已在思考自己的生計,遂提出夏季的手創市集想法,而也獲得東管局的支持。

於是藝術家在擺攤之前,會先作展售涼亭布置與裝置,並加入一些小的表演,藝術家本身,既是表演者也是創作者,更能夠銷售自己的產品,藉以維生。這些脈絡與故事,就成了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原型。

(圖片來源: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上岸後的問題

商業進入:烏托邦人們終要面臨的現實社會

意識部落那樣的烏托邦狀態,在上岸以後遇到非常多問題,整個東海岸亦是。

因為東部是最後才開發的地帶,有太多美好資源尚未被挖掘,從千禧年初,東海岸很流行政府沒錢,找財團合作的方式,用低廉的 BOT 將土地與空間便宜出租,美麗灣大飯店就是很顯著的一案。

都蘭糖廠咖啡屋創立者陳明才發覺,這樣是不行的,土地未經在地居民同意便被政府代表出租,而財團也沒有傳統領域的概念,原住民只知道這個地方是國家的,並未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傳統領域。陳明才堅持,不能把土地交給一個未經思考與同意的方式來營運,然而沒有人在意,包括原住民自己。

2003 年,陳明才用身體抗議,從都蘭鼻跳海,留下遺書,用激烈的方式讓藝術家與在地居民關注這件事,從原本各過各的生活,開始有了合作與交集。他們為陳明才立碑,並成功擱置了都蘭鼻事件,而美麗灣卻不是,直到量體出現在沙灘上前,所有人都沒有發現。

此時大家才開始思考,這些建設的為害與施工不良,將帶來部落哪些災難?它的影響又是甚麼?然一切已經來不及了,美麗華飯店已蓋的完整,居民與藝術家只能窮著急。

天災降臨

2009 年發生了莫拉克颱風災難,除了小林村滅村,東海岸也倒了一間知本的金帥飯店,嘉蘭村亦受重大損害,同時通海岸 176 公里鋪滿了漂流木,連港口都無法用。

以前藝術家看到漂流木的開心、興奮,那時只落得無限的傷痛。山上到底發生了甚麼可怕的事情,海邊才會變成這樣?如此可怕的狀態,讓居民感受到土地的撕裂與傷痛。於是莫拉克之後的藝術創作,多少隱含了環境議題的無聲抗議。

見維巴里在藝廊《月光小棧》的展覽《沒有海我的冰箱怎麼辦》,海洋是阿美族、海洋民族的冰箱,這是他們每日去拿自己蛋白質的地方。

將憤怒用藝術包裹起來,齊力抵抗美麗灣

接著幾年,反美麗灣藝術行動熱烈進行,成員就是意識部落的藝術家們,從見維的展覽,他們開始討論要怎麼對美麗灣這件事情有所回應,因為美麗灣附近的荊桐部落,只有一戶人家反對,其他人都被承諾到時候有多少補助金與就業機會。

那戶人家則堅信,美麗灣斬斷的不只是生態,還有文化的命脈。藝術家於是與這戶人家合作,運用意識部落的方式,討論如何透過藝術行動讓事件發生,這次不只視覺藝術家,連表演藝術者都參與了行動,像是巴奈與達卡鬧,增強了對抗的能量。

持續了一、兩年,甚至發起了千人吼海洋,引發全台灣的文青、憤青關心議題,以及各部落的原住民一起來支援。

藝術家以海龜上岸產卵行動劇,提醒大家這裡原來的樣貌。他們在沙灘上就地取材,製作裝置藝術,演出行動劇。大家在不斷抵抗的過程中,運用各自的媒材表達生命,集體跨界合作為了共同議題發聲。

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可供戲水的沙岸並不多,且多半被財團包了去,你要住他的飯店才能享受到它附屬的私人沙灘,這也是電影「海角七號」所要探討的議題之一,台灣的好山好水老百姓無法雨露均霑。(圖片來源:貝勒爺(李旼)的部落格

因美麗灣事件的團結與進步

後來美麗灣案被擋下來,法院也判決他們的環評不合法,進入到後來要拆還是重啟環評的階段,財團放棄重啟環評,說房子老了不能用了,拆掉還要求申請國賠。

延伸閱讀:搶救杉原灣的最後契機 — 違法美麗灣 荒謬環評會

整個過程中,不僅操練了大家跨界合作能力,如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家合作、社會議題與文化的反思,也反饋到每個藝術家,個別創作對於其生命的劇烈影響,與震盪了東海岸創作的脈絡。李韻儀便深思,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脈絡與形成。

這些藝術家直至目前都發光發熱,如安聖惠代表台灣山佳世界原住民藝術節創作。(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公部門也從事件中開始學習思考與進化,從被抵抗的對象,轉為願意溝通的對象。原住民族發新聞稿,找相關官員與媒體,穿著勇士服跳護衛舞訴求土地利用須經過部落同意。

而部落人們也學到,如何把自己的權利與主張表現出來,並且透過文化的方式訴說,大家都在進化,維持生活的共好與最大利益交集。

日常生計

即便擋下了環境的迫害,生計的問題還是存在著。

開放工作室計畫,希望讓藝術家或文化人們在土地上的生活,能被一般人參與,當然也是需要徵求他們的意願。李韻儀明白,藝術家很需要收入,但又害怕被打擾,所以開啟徵選計畫。

藝術節這 3 到 4 個月中,至少周末的五六日下午開放工作室空間,讓民眾找到藝術家,當然藝術家可以在裡面展覽、提出展覽計畫與工作坊等,讓民眾參與創作,或是訓練民眾特殊技能。

只要這三個月每週末去設計自己的活動,這間工作室就會成為藝術家的收入來源。李韻儀後來希望是工作坊部分多一點,讓民眾親身參與其中,過程中彼此都會樂於交流。

以「同心圓」的方式串聯,由內而外延伸,自辦理主題式的市集活動出發,嘗試透過執行過程聚合社群,以藝文聚場的空間型態為場域,演繹「生活劇場」概念,實驗「藝文服務平台」的想法與可能性。(圖片來源:國藝會

感謝您的觀看,我們需要您的鼓勵,支持創作文章!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聯絡我們✍
你也可以拍手鼓勵我們表達想法,詳細請參考下方。拍手「1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讀過必留下拍手😉
拍手「2–10下」:謝謝你的喜歡,我們會持續努力💕
拍手「10–20下」:持續關注這類型內容資訊,感謝你的注意!
拍手「20–50下」:拍好拍滿50下!想要加入我們,那就大聲說出來💪

活動時間

2020 年 9 月 12 日- 9 月 20 日
9:00-17:00,每周一休館
*免費入場,體驗活動需額外繳費報名

活動地點

嘉義舊監獄(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40號)

籌辦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法務部
|主辦單位|嘉義市政府
|協辦單位|法務部矯正署
|執行單位|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法務部矯正塾嘉義監獄
|承辦單位|台灣田野工場有限公司

協力單位

|舊監進駐夥伴|389 gallery、Luma Succulent、木都2.0。矯正塾1921、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實式木造有限公司、廖明哲建築師事務所、福樟良材木創工坊

|民間團體|KK旅世界 K’s journey、Lacebonbon、Mimico Café 秘密客咖啡館、一宇橙數位設計有限公司、一涼製冰所、丁曄&李昀靜、七逃藝術、小自由廚房、天才美術社、木劇團、正聲廣播公司嘉義廣播電台、好盒器、成大音響、成仁街老家、有時間影像Time to Production、百木學堂-百木工匠坊、克里夫Cliff、吳青原、阮劇團、林歆恬、社團法人關愛故鄉公共服務協會、空間文本建築師事務所、南方創客基地、柏瑋藝術工作室、倫の木工坊、旅人書店、桃本家滷味、院子里啤酒人、乾淨的房間 TheCleanroom、發現嘉義Perception of Chiayi、傳說中的大哥手作工坊(天誠商行)、葉佳錚 jheng、鉋点 KOW KOW、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劉題郡、錦田雲端科技、嶼浵.Isle of tone、魏裕銘、藺子、體驗台灣文化協會籌備處、台灣田野工場有限公司、台灣田野學校

|學校機構|天主教輔仁中學、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嘉義市佛光山博愛社區大學

|社會企業|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明林蕾絲、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財團法人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

合作夥伴持續增加中…

--

--

辛勒那
讓舊監自由

不是創業家,不是設計師,是個想要成為策展人的專案經理。xillinna@gmail.com ,一起聊聊專案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