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洗腦罪》實驗藝術 X 在地歷史結合進化論(上)

嘉義市立美術館》國內外博物館再詮釋,重現人類慟心歷史

讓舊監自由
讓舊監自由
15 min readJun 17, 2020

--

思想洗腦罪》舊監主題講座

嘉義自1914年始發展木業,集結了社群、知識、技術、經驗於一身,影響乃至故事、生活模式、價值觀等,成為了涵養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為推廣下50年發展的「木都2.0」,我們將舊監獄設定為實驗基地,廣邀設計師、在地企業、公部門與學校,從五大主題切入,梳理實驗基地在未來5年實踐的方向與脈絡。

系列演講紀錄

講者介紹

(圖片來源:ARTouch

嘉義市立美術館

館長 賴依欣

台灣獨立策展人,2011 年成立草程文化藝術工作室,致力於策展相關藝文活動,並且於國內外持續進行多元主題策展。2019 年接任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希望藉由串連加一個個藝文能量,激發新南方藝術活水泉源。

標誌不義藝術計畫

負責人 施昀佑

「不義遺址」意旨白色恐怖時期人民被帶捕後,國家侵害人權之場景。標誌不義藝術計畫以該遺址,募集藝術、設計、建築、表演、VR 等多元領域創作者進行創作,啟發人民對於不義遺址的討論與關切。

歷史場域與歷史的再詮釋

破碎的神聖:我們認識的是真實還是被建構的?

2014 年,館長賴依欣開始對歷史場域以及歷史的再詮釋有了較明確、深刻的理解,當時她正在構思一個展覽概念--破碎的神聖。這個概念取自法國的人類學家馬克.奧傑所寫的「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這本書。

地鐵在巴黎、歐洲被當作在大都會移動的方式,許多地鐵站都是以地標型的歷史場域命名。一個具歷史性及地標型的紀念碑式場域,在過去也帶有神聖、帝國、輝煌的意義,這些不同的歷史面向也會在當代生活的每一個人身上變成不同層面的歷史記憶的碎片。

每個個體跟歷史場域之間的詮釋與理解,將會產生不同歷史碎片的遺留、再討論跟再詮釋。馬克.奧傑就把這個狀態做為一種破碎神聖的討論。

破碎的神聖之於台灣

破碎的神聖對於台灣來講,其實可以有更深刻以及更多不同面向的發展。台灣許多的生活場域和城市空間都擁有很複雜的歷史,較明確遺留下來的建築或地標,幾乎都是從日治時期開始,經過戰後、民國時期、白色恐怖後遺留下來。這些城市空間的紋理以及城市街道上的碎片,在每個人身上跟意義的解讀跟投射都有所不同。

因此,賴依欣以此概念做了一個展覽--破碎的神聖,分別在台北當代館跟現在的空總這 2 個不同層面的歷史空間展出。

台北當代館曾是日治時期小學校,後來變成台北市政府,2000 年之後才變成台北當代館;而空總最早期是工業技術的場域,後來發展成空軍的基地,現在轉變成為一個藝術展演的實驗場。

展覽《破碎的神聖》將此思考開展於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與場域的情境中,探討歷史空間、記憶、認同,以及其所遞衍的「破碎的神聖」與個體 / 集體的關係。(圖片來源:破碎的神聖Shattered Sanctity臉書

這個展覽主要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跟方法,來探討城市內遺留下來的場域,以每一個人自身的參考資料,場域對於個體、國家所造成的想像和記憶,探究其中的結構及轉換分別是什麼。

前幾年,賴依欣在波蘭、奧地利及德國,做了一個蠻長期的研究,當她在思考破碎神聖這個概念的時候,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這些問題到現在也還是經常被廣泛討論:

到底「歷史書寫」是什麼?如何對一個地方或是一段歷史,產生一個詮釋?在不同的媒體、官方文宣引導之下,我們對於歷史或歷史場域的狀態,是否與真實有關?那個真實到底又是什麼?它是否存在抑或是被建構出來的?

藝術創作成為線索

從虛構去回應真實

在研究裡,賴依欣引用了巴爾幹戰爭難民家庭的詩人所寫的一句話:

「官方的歷史戰爭有戰鬥英雄,非官方歷史戰爭中卻只有受害者,做為一個戰爭難民家庭長大的小孩,在這 2 者當中的和平做一個自我放逐,也在 2 種很沉默的狀態裡面取暖。」

受到這段文字的啟發,賴依欣在研究過程漸漸發現,許多藝術創作者的創作,其實是回到自身所處的國家,並且從不同的歷史文化詮釋的狀態當中的裂縫,重新思考自己、歷史、以及歷史所形塑出的層面三者之間的關係。部分藝術家則重新對歷史場域有了不同的詮釋。在這裡,藝術讓藝術家們產生非常大的自覺--對自身的成長的社會、環境、文化自覺。

如何透過藝術創作產生不同的思考線索,讓民眾以不同的面向,甚至是仍未思考過的一些裂縫死角,去重新理解、思考、詮釋這個場域?

對於藝術創作來講它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真實的,它其實是透過藝術家的理解重建一個虛構,但這種虛構它會回應某一種真實。讓大家透過這種思考路徑重新想像並再度的理解歷史場域的可能性或書寫的狀態。

藝術創作在某種程度上,它創造了一些裂縫或空間,也撐開了再想像的可能性。這些重新再想像不一定是某一種歷史真實,但它也可以提供給一些線索去理解、觀看跟思考。

案例分享

演講中,賴依欣提供以下是一些國外特定歷史所形成的空間場域,並說明他們是如何再現過去的脈絡,並引導大眾去思考。

奧斯維辛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二戰以前納粹在波蘭 Kraków 所建的集中營,幾乎是該時期最大的集中營,也被稱為現代殺人機器。集中營主要以博物館式經營,大部分的場域都被完整的保留下來,被大量遺留下來的東西都在裡面進行展示。

奧斯維辛集中營。(圖片來源:旅行日記Day33 克拉科夫舊城-奧斯維辛(Oświęcim)-克拉科夫

賴依欣表示,在這種建立方式中,館方不放過集中營裡的一絲一毫,更不可能不提及納粹當時如何在集中營進行殺人及儀式。

囚犯、政治犯被運到集中營的時後,頭髮會被剃光、衣服被剝除,死後身體的油脂還會被製成肥皂,甚至是集中營中的一條項鍊或是一個戒指都必須經過考古、考究再進行研究及展示,所以在整個集中營背後的研究組織是非常龐大的。

在空間及參觀上,民眾必須透過預約制的口述導覽,無法獨立參觀。特別的是,口述導覽是以討論式的工作坊與民眾參與,它有提供幾種特定的語言,比如說英文、德文等等。

民眾將在現場分組,引導者在每個空間裡面將運用不同的引導方式,讓民眾思考集中營的空間、歷史、考古研究方向及政治風向等等,並帶入哲思性或政治型的問題,讓民眾在參觀過程中討論、反思並重新理解政治跟社會之關聯,還有生命的場域及意義。

以毒氣室為例,引導者剛開始會做一個很簡單的介紹,關於納粹軍政府、軍官如何把人推到裡面並釋放毒氣,讓人幾秒內就死亡。接下來,引導者將透過工作坊式的討論,讓民眾思考生命的本質。政治情勢之下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殺人行為?這樣的殺人行為是真正的惡還是愚庸的惡?

園區內也有紀念碑的樹立,這讓當時的受難者跟受難家庭重新產生紀念意義。(圖片來源:波波遊記

S21 吐斯廉屠殺博物館

下一個案例為金邊的S21吐斯廉屠殺博物館,賴館長表示,該博物館保留了物件、證據也是用博物館式的展示方式,將物件與文件結合原始空間進行還原展示。

不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部分是,S21 博物館用耳機做引導跟參觀。到 S21 博物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拿到一個耳機,只要在每個參觀的空間場域裡面按不同的編號跟序號,觀眾就能理解每個物件跟空間的故事,官方亦引用一些過去的歷史或是演繹當時的情境,在耳機中播放。

賴依欣分析兩者不同的博物館展出形式說明,在S21博物館裡面你得到的是,你自己本身跟這個歷史場域,以及這個過去如此慘忍、大屠殺的一個殺人空間裡面,用自己跟自己的時間與那個空間去產生一個自己的想法。

對於空間的理解與思考,或是對於議題的想法,相對於奧斯維辛博物館則是比較私密的,這些想法跟討論,巧妙地被官方某種程度上留至最後,參觀完博物館,你才會與友人或是其他的人進行討論。那段旅程是非常安靜的,帶有某種紀念或是尊敬的意義,尊敬它的一個冷靜的狀態。

柬埔寨的 S21 吐斯廉屠殺博物館是距今 40 逾年前的集中營,以安靜、尊敬的方式讓民眾參觀博物館,深度了解當地歷史的故事。(圖片來源:Belle’s Art World Traveler

柏林圍牆

接下來賴依欣提到的案例就較為知名並且多元。柏林圍牆是一個很寬廣的場域,並且具有區段,官方把不同空間場域化分成幾個不同的方向,重新詮釋與建構後,可以看見柏林圍牆的遺跡有許多重建、再現、考古與展覽。

考古的部分則是用了博物館式的展示方式,透過一些建築方法、藝術手法,對在這個場域裡面已經消失的建築或是物件,重新標示或是歷史重建。

以柏林圍牆右邊的教堂為例,賴依欣說道,過去柏林圍牆這個區段被建構之前,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教堂,但它影響了柏林圍牆的建置,所以當時便毀了這座教堂,建置了部分的柏林圍牆地段。

柏林圍牆不是只有一面牆,而是一個區段,教堂在當時處在那一個區段上面,所以因為某種政治的必要性,把這個大教堂,帶有某種象徵意義的宗教建築從裡面撤除,也某種意義上,亦是毀去宗教該處的必要性。

賴館長表示,柏林圍牆在重新建構時,透過建築的手法建了一個和解的教堂,同時也建構了一個空間場域讓人可以進去、重新省思、反省這段歷史為人類所帶來的影響,甚至是一些災難。

而教堂外則是透過標示性的方式,隱性的將被拆掉之建築的地形樣態重新標示。上面的鳥類、鴿子等等代表平和、自由、重新解放的象徵。當然,也有比較紀念碑式的展示方式,透過建築跟當代藝術再現的手法,去虛構、再現這些牆當時所經過的地方。

另外,柏林圍牆官方也開放部分區塊,讓藝術家進行塗鴉式創作。柏林圍牆倒下後,有些藝術家會在上面畫一些政治性的圖騰,也因此收錄了不同的繪畫作品,賴館長坦言,這其實代表了一種重新再回應或是自由的創作,是一種開放的回應的狀態,在圖像上保留原有的圍牆,利用空間本身的特性或歷史事件再創作。

民眾可以從中看到東、西德沒有辦法看到彼此,可見的圍牆中間還有一個灰色(死亡)地帶的空間。現在的柏林圍牆遺址裡面還保留了一些大家可以透過這個裂縫去產生一種身體感跟去理解東、西德被圍牆分開時他們怎麼樣去偷看、理解、想像另外一端。所以它保留了一些遺址,做大量的研究,透過新的建築手法創造出和解的空間,並透過當代藝術重新引起大家對於這個地方的再理解、回應、再想像。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在很多歷史場域空間中,其實有很多不同國家的博物館會在原有的歷史紋理、空間上、語音的狀態中帶入一些劇團的聲音重新詮釋,民眾參觀時便能透過劇場式的聲音去重新想像那個空間在過去發生的事情,比如說腳鐐的聲音、被潑水、監獄內的對談等等。

現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也邀請了很多不同的藝術家跟導演。之前,黑眼睛劇團就在這裡做了一個比較浸潤式的創作演出,將當時的囚刑、囚犯的經歷以戲劇的方式轉換,觀眾便可以直接在監獄空間裡面體驗角色扮演以及囚犯經歷過的過程等等。

仁愛樓牢房依舊,關不住人心自由。(圖:自由時報

藝術於歷史場域的可能性

藝術實踐在歷史場域的博物館空間裡面有什麼可能性?藝術要做的是什麼?

透過科技媒體的虛擬重建

許多藝術家會根據對歷史的興趣,或是對於歷史場域的再認識,做出不同的作品層次發展,過程當中也有很多人做了不同的事情,而虛擬遊戲或是虛擬空間的手法也被應用在藝術家的創作中。

以奧斯維辛博物館為例,有些團隊嘗試透過虛擬世界的重建把監獄內的情境建構出來,讓民眾透過科技媒體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量體是多麼龐大。做為殺人建築,它的分布、殺人的功能、它們的意圖有什麼不一樣?

甚至用虛擬遊戲的方式去讓大家重新思考--不同情境跟狀態底下,觀點的不同如何影響一段歷史的發生、又如何去影響我們理解跟觀看整件事情。

奧斯維辛集中營VR示範影片。

照片去引導思考

對於納粹時期集我們現在如何重新理解那段歷史,一位德國的藝術家用照片來做一個引導,讓民眾思考「觀點」這件事。當民眾在理解歷史或歷史場域時,思考的媒介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媒介,因此,藝術家用照片做為影子,透過歷史學家、戰爭學家、博物館館長來討論一張照片,試著了解各個角色看這張照片的想法與心裡以及拍下這張照片的原因,讓他重新去建構一個劇情。

聆聽與觀看

2012 年,Documenta (卡塞爾文獻展)中一組藝術家在柏林車站所做的創作,透過科技媒介重組柏林圍牆的歷史碎片,讓大家參觀時能透過聆聽耳機跟觀看影像,重新認識柏林車站過去的歷史片段,包含當時如何在車站把納粹時期的犯人載上火車,載送往不同的集中營。

影像與文本

以歷史場域的角度來看,空總對台灣來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場域。最近,張立人、成媛以及芮蘭馨創作了一個作品《FM100.8》,透過遺留在空總的歷史空間的再詮釋、再創造,運用安靜的影像、文學性的文本、四川話述說一場電影,重新讓大家去思考黨國意識、歷史幽魂、機關大宅所遺留下來的鬼魂。

CREATORS 張立人+成媛+芮蘭馨《FM100.8》(圖片來源: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結尾,賴館長留下了一些很有趣的問題。

這些意識的遺留如何影響我們?大家或許可以嘗試思考下面的這幾個問題:

  • 歷史場域跟脈絡、歷史書寫、再詮釋、再解構的關係?
  • 跨領域藝術的關係之間相互的可能性?
  • 在當代的生活中,如何創造現場場域與歷史之間的關聯性?
  • 如何站在我們當下的生命觀點裡面創造歷史空間、歷史思考、大社會、大環境跟某種國家敘事主體脈絡之間的關聯性?

在各自不同的生命成長當中,種族擁有一個共同的黨國意識遺留跟想像。這種遺留跟想像不只留在人的身體裡面,甚至是空間、國家、社會、文化的一個遺留。

感謝您的觀看,我們需要您的鼓勵,支持創作文章!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聯絡我們✍
你也可以拍手鼓勵我們表達想法,詳細請參考下方。拍手「1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讀過必留下拍手😉
拍手「2–10下」:謝謝你的喜歡,我們會持續努力💕
拍手「10–20下」:持續關注這類型內容資訊,感謝你的注意!
拍手「20–50下」:拍好拍滿50下!想要加入我們,那就大聲說出來💪

活動時間

2020 年 9 月 12 日- 9 月 20 日
9:00-17:00,每周一休館
*免費入場,體驗活動需額外繳費報名

活動地點

嘉義舊監獄(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40號)

籌辦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法務部
|主辦單位|嘉義市政府
|協辦單位|法務部矯正署
|執行單位|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法務部矯正塾嘉義監獄
|承辦單位|台灣田野工場有限公司

協力單位

|舊監進駐夥伴|389 gallery、Luma Succulent、木都2.0。矯正塾1921、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實式木造有限公司、廖明哲建築師事務所、福樟良材木創工坊

|民間團體|KK旅世界 K’s journey、Lacebonbon、Mimico Café 秘密客咖啡館、一宇橙數位設計有限公司、一涼製冰所、丁曄&李昀靜、七逃藝術、小自由廚房、天才美術社、木劇團、正聲廣播公司嘉義廣播電台、好盒器、成大音響、成仁街老家、有時間影像Time to Production、百木學堂-百木工匠坊、克里夫Cliff、吳青原、阮劇團、林歆恬、社團法人關愛故鄉公共服務協會、空間文本建築師事務所、南方創客基地、柏瑋藝術工作室、倫の木工坊、旅人書店、桃本家滷味、院子里啤酒人、乾淨的房間 TheCleanroom、發現嘉義Perception of Chiayi、傳說中的大哥手作工坊(天誠商行)、葉佳錚 jheng、鉋点 KOW KOW、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劉題郡、錦田雲端科技、嶼浵.Isle of tone、魏裕銘、藺子、體驗台灣文化協會籌備處、台灣田野工場有限公司、台灣田野學校

|學校機構|天主教輔仁中學、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國立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嘉義市佛光山博愛社區大學

|社會企業|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明林蕾絲、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財團法人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

合作夥伴持續增加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