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工作空間的核心要素?怎樣的空間可以算是共同工作空間?

共同空間的核心條件

一間共同工作空間應該長什麼樣子?

昨天參與了一場活動,主題就是關於共同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 經營,我負責談了其中一小段,因為很想更推廣關於共同工作空間的理想型態,就決定把這部分內容用文字整理出來。

據我所知想開類似共同工作空間這種類型空間的人很多,或就算沒這麼專門,開咖啡廳或小工作室但想把閒置座位拿來當共同工作座位區的也是所在多有;那問題是:提供開放式座位就可以稱之為共同工作空間嗎?如果真的想經營共同工作空間,有哪些關鍵要素要掌握?

共同工作空間有哪些核心要素?討論這之前需要先定義名詞,共同工作空間是什麼意思?摘錄一段維基百科上的說明:

共用工作空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共享空間,也稱共同工作空間,提供共同工作的空間,廣義也簡稱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是一種工作的型態。共用工作空間同時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彼此若有共同價值觀且志同道合的共同工作者,多半會在共用工作空間自然產生合作。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辦公室、或者空間,都算是共同工作。與典型的辦公環境的差異在於共同工作者來自不同公司或組織。而共同工作者大部分都是SOHO族、旅行出差者或小型工作團隊

大多數的自由工作者在家工作時容易分心,因此現今自由工作者都會到鄰近的共用工作空間工作,並且避免工作效率低落。

共用工作空間不僅提供物理上的工作空間,更是提供共同工作者社群的平台。另外有些人則是先建立共同工作者社群後再成立共用工作空間。不過現今也有共用工作空間不自己創立一個社群平台,而是透過舉辦活動來吸引目標族群,成為專門舉辦活動的社群平台。

很多的共同工作社群形成前,都會透過舉辦活動聚會而自然媒合,這種活動聚會概念在美國通稱為「Jellies」,活動聚會的場所多半是咖啡廳、畫廊、空曠空間或甚至是某一個人家中。在這些活動聚會的好處是可以更快認識其他共同工作者,甚至共同組織團隊。

搞清楚共同工作空間的定義,才能經營出真正的共同工作空間

共同工作空間就是讓人們可以共同工作的空間

看完維基百科的定義,來看看我的:

共同工作空間 = "共同工作" + "空間",它是一個讓人們可以共同工作的空間,所以嚴謹一點來說,它不是共用工作空間 (只是共用空間而沒有共同工作)、不是分租辦公室 (沒有共同工作)、至於商務中心和活動場地就更不是了。

但當然為了提高空間使用率 & 增加服務項目,很難只做一種,都會有點複合式。例如提供分租辦公室的共同工作空間、有活動場地的商務中心、有共用工作區的活動場地 … 等等各種組合,但本質還是得抓住,不然就會混亂、失去定位失去主軸。

讓人們可以共同工作的空間 = 共同工作空間

沒有共同、沒有工作、沒有空間,都是失敗。

定義搞清楚了,於是就可以抓出核心要素:

共同工作空間的三個核心

共同工作空間的三個核心要素

便於共同工作的空間設計

易於引發共同工作的機制

共同工作的人

大家應該知道腳架有三隻腳,拿掉任何一隻都是倒。這三點就像是共同工作空間的三隻腳,少了一塊就不成樣。

共同工作空間當然要有空間,這部分屬於硬體規劃。要讓不認識的人可以共同工作,會需要一些機制觸發;切記交流與共創不會自己發生,需要引導。這部分需要有人去設計一些機制。最後就是要有人,要有共同工作的人,整塊拼圖才完整。

一個一個細談:

便於共同工作的空間設計

首先是最基本的工作所需設備那是一定要有的,例如桌子椅子插座網路,廁所茶水也是基本,或是印表機、會議室,交通要方便、周邊飲食要方便或空間內就得提供。至於空間規劃,既然要讓人便於共同工作,你當然不會設計全部都是單人間、或充滿隔板的辦公桌。

這也是為何許多空間都會做開放式座位、大比例的公共區域,或設置有大面白板的原因,要讓空間本身做到共同工作友善。

易於引發共同工作的機制

絕對不是把人放在一起他們就會共同工作,這件事需要引發、觸發。在共同工作空間中,我們主要要做到兩件事:讓人們認識彼此、以及開始合作

所以在設計機制上就是針對這兩個目的。要怎麼讓人認識彼此?舉例來說可以規劃進駐成員介紹的牆面、或放在網站上、或是空間中固定有下午茶點心放飯閒聊時段、下班後 happy hour 啤酒時段。要怎麼讓人開始合作?首先得知道彼此需求,所以可能可以設計訊息小立牌或是交流公佈欄、或也是安排這種交流需求的內部聚會。

共同工作的人們

如果人們都自己做自己的,那就沒有共同工作。要能共同工作會需要一些條件配合:他們的工作領域、類型,以及他們的性格。所以其實不是每一種人都是合適的客群,會有對的人/錯的人之分。

那我們要做到的就是:

透過行銷,吸引到對的人來;

透過社群,讓對的人留下來。

簡單說的話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共同工作空間的核心條件

你覺得三個核心要素哪一個最難?

空間嘛,當裡面沒有人的時候就一點意義也沒有;空間本身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裡頭發生的事。而這些事需要由人來創造,所以空間中最有價值的是人。於是所謂的空間運營都是圍繞著這個主軸展開:

如何打造出能吸引到對的人的空間?
(要有主題設定、分析需求量身打造)

如何讓對的人來到這裡?
(行銷操作)

如何讓對的人留下來?
(社群經營)

如何協助對的人創造對的事情?
(協助共創)

儘管是三個各自缺一不可的核心要素,但依然有重要性的差異。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是人!老實說 人對了一切都對了,對的人會自己創造機制,而空間是最不重要的部分;說的極端點,人對了就算在垃圾場都可以共同工作,人錯了就算把他們關在豪宅裡還是一心只想逃走。

不過我們看看一般情況,反而是最用心、最優先、花最多錢在空間上,然後才是思考機制,最後才是人。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何做得好的共同工作空間如此之少。

硬體是只要願意花錢就做得到的事,機制自己不會設計也可以抄,人是最需要用心才能有效果的部分。應該有愈來愈多人發現這件事了,『社群』這個詞在近年有愈來愈高的聲量,也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徵求『社群』相關的工作職位。

要吸引到對的人,你自己就得是那個對的人,或至少團隊中要有一位。

如何經營出一間失敗的共同工作空間

如何經營出失敗的共同工作空間?

掌握核心要素之後,就可以知道若缺乏任何一種,或更慘缺乏兩種,就是一間失敗的共同工作空間;或說就不是共同工作空間,而是其他的東西。

不同的空間類型就是不一樣,其實也沒有什麼對錯,只是自己要搞清楚,總不能明明想做商務中心結果做成共同工作空間。

你正在經營、或是也想開一間共同工作空間嗎?

--

--

東東 (吳東軒)
一個 NF2 罕病患者的斜槓人生

業務出身的行銷人,確診 1/40000 機率的 NF2 罕見疾病後,從此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喜歡思考、喜歡書寫、喜歡自由,也是一個加密貨幣愛好者,期待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普及到日常生活的那一天。著有《人生很難,就想活成喜歡的樣子》一書,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eohex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