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變形記(中)- 軟體產品經理的工具人自我養成計畫

Anne Hsiao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0 min readJan 27, 2019
不是開玩笑,飛機在往下掉,還有七秒鐘,你準備好了沒?樂觀一點,說不定你會飛。
- 夜貓組《墜機

前情提要:《團隊變形記:小型到大型產品團隊的 PM 定位大不同!》、《團隊變形記(上)- 小型團隊PM的多重人格

我之前加入了一個從 20 人成長到近 200 人的團隊,經歷過第一階段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後,我們終於慢慢補齊各個團隊角色,PM 增加為 3–5 人、產品團隊 20 人,包含設計師、QA,工程師也從 Full Stack 分為專責 Backend, Frontend, DevOps 的角色。

除此之外,也投入更多 Customer Success 顧問協助教育客戶、蒐集回饋,Account Manager 會去挖掘大客戶需求、釐清問題,Marketing 團隊則正式接下公司官網優化的任務,分擔了不少工作!

我們在乎的事情變了!

此時,我們的產品已經在台灣市場做出一點成績,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要獲取更多的使用者、依照現有使用者需求把產品功能開發的更完整強大,讓他們一直留在這裡。同時,我們在乎的事情也慢慢在改變:

  • 工作流程分類更多元也更嚴謹,例如 BUG 追蹤、資源管理
  • 團隊溝通更重要,要跟公司所有人溝通,而不是只有產品和工程團隊
  • 願意撥一點點點點資源做 Code Refactoring 來避免疊床架屋、提高產品安全性與穩定性,方便未來產品擴張

為了因應這些改變,這篇要來討論我們如何利用工具來滿足新的工作需求。

Reference: https://unsplash.com/photos/t5YUoHW6zRo

對產品經理來說,知道積木怎麼堆,比自幹積木有用。

節錄自《第一份工作:KumaWash》by Eason Wu

這個階段的我們像是工具人上身,過去用 Excel 打天下的能力已經不敷使用,也很沒效率。挑選工具、快速上手、導入工作流程並協助其他團隊成員使用成為重要事項。

也幸好有許多有經驗的新成員從其他公司加入,讓我們可以第一線參考其他公司的作法。

直接進入業配主題

以下列舉的工具並沒有全部都被團隊採用喔~

早期用 Excel 就能達成大部份的目標,學習成本低是最大的優點;隨著團隊愈來愈大、資料愈來愈多、需求愈來愈複雜,我們開始自問:

1. 我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2. 我願意付出多少成本
3. 有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我更有效率的做事

許多工具都有免費版本可試用,僅僅限制使用人數、資料量、功能量、使用時間等等,千萬不要先上車後補票、試車又忘了帶套、孩子出生了你也只能一起哇哇叫,等你都開始付這些工具年費才發現不合用就來不及了!

工具人自我養成計畫,現在開始!

對使用者的溝通 — Help Center & Release Notes

TOOL: Intercom, Zendesk, UserVoice, Beamer

使用者開始使用產品後,更重要的是讓他願意繼續留下來。透過雙向溝通工具,我們可以更了解我們的使用者並即時解決問題。

Reference: Intercom

一、降低產品學習門檻

客服團隊協助使用者排解問題、給予意見外,產品團隊同時也會建立完整的 Help Center (或稱 Knowledge Base, FAQ) 讓使用者隨時主動查找。

當然優化 onboarding 流程讓產品更容易上手也很重要,行銷部門針對不同使用情境寫的 Blog 文章也有很顯著的效果。

二、蒐集使用者回饋、持續優化

讓使用者感受到這是個持續在優化的產品,且優化的方向是符合他的需求,蒐集使用者給的功能建議是最簡單暴力的方式。這些工具通常有強大的 segmentation 功能幫助產品團隊分析不同類型使用者給的意見。

當產品開發到一個階段,也可以圈出一部分使用者來邀請他們做 beta 版本的測試者,快速蒐集回饋來迭代產品外,他們也會是口碑行銷的好幫手。

新功能全面上線時,我們會主動推播新功能給使用者,刷刷存在感並傳達最重要的訊息 — — 我的改變,你看得見

Reference: Intercom

三、培養信任感

除了上面幾種做法外,當系統即將有重大更新、遭遇 downtime 或被第三方服務商影響到時,也會使用 status.io 即時更新狀況。

對各團隊的溝通 — Product Roadmap & Prioritization

TOOL: ProductPlan, ProductBoard, Aha!, JIRA

如果看過上一篇文章,就會知道我們有很多功能性的 Slack channels,資訊也分散在各處。團隊成員變多後 PM 每天都快被這些問題煩死:

「欸!有BUG!」
「A功能有沒有要優化?現在的版本很陽春耶~」
「B功能什麼時候要推出?有客戶在問!」
「我們為什麼不先做C功能,而要先做D功能?」

當時團隊內還沒有專門負責 Project Management、Product Operation 的角色,分工也不是非常明確,每個 PM 都有可能被私訊問問題,或是看到有人在 channel 問就主動去回答,一來一往非常沒有效率。

而像是「為什麼不先做 C 功能?」這種問題不只是其他部門的人會有,就連產品和工程團隊內部也常常沒有一致的答案。

因此我們開始討論如何依照目標、使用者回饋、資源等等排出清楚的 priority,建立給整個團隊參考用的 Product Roadmap(產品路線圖),將未來計劃公開。

雖然還無法解決「B功能什麼時候要出?有客戶在問!」的時程問題,但至少各部門可以看到一個月、一個Q的大方向,且只要產品部門更新資訊,大家在上面隨時可以看到最新的版本,有問題再提出來討論就行了。

Reference: ProductPlan

這些工具強大的地方在於,他們可以跟一些使用者回饋軟體串接並分類、計算數量、給予不同權重、排名,團隊可依據「最多人回饋的功能優先」、「Key Accounts 提出的問題優先」、「資源&成本」等不同考量來決定 priority 與建立 Roadmap。

對產品團隊的內部溝通 — Project Management

TOOL: Trello, Asana, JIRA

專案管理工具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再講一篇!這邊先來聊聊我們從 Trello 換成 JIRA 的幾個主要原因如下:

  • Trello 被 JIRA 母公司 Atlassian 收購(摁⋯⋯不是什麼重要原因,轉移期也還是很痛的⋯⋯)
  • Trello 可以運用的欄位、資訊架構、階層很少;JIRA 可以設定 Epic、Stories、Dependencies,當同時有許多大功能在開發,比較容易切任務跟追蹤進度
  • JIRA 有不同模式與排序方式可以讓使用者選擇,PM、工程師、QA 可依自己的工作需求設計版面和功能
  • 隨著工程師愈來愈多,技術主管跟 PM 也需要對工作分配和資源運用更謹慎,JIRA 資源管理的功能不少,還有報表可以看
Reference: JIRA

用了 JIRA 之後我們也直接轉移文件協作平台至 Confluence,除了把 PRD 放上去外(無痛關聯到 JIRA Ticket),也把工作流程、開發優先順序、插件處理、Hotfix 定義等文件化。

換用功能強大的工具困難點在於學習成本很高,常常需要花時間研究、調整設定,而公司其他部門也還是覺得 Trello 介面比較友善,途中也會有一段時間要同時維護兩邊的內容,豆頁痛。

換工具、自動化是最佳解嗎?

換工具是各種推力、拉力共同考量下的結果,有些隱性的成本會不小心被忽略,例如上面提到的學習成本、團隊適應狀況等等,就算換了還是要不斷調整,是場長期抗戰。

Reference: Geekbot

另一種提高效率的方法是「自動化」,例如原本每天的 standup meeting 會由 PM 記錄發出,改成開一個 Slack channel 並串一隻 bot 🤖 每天早上十點去問工程師三個關鍵問題,工程師回答完後直接發在 channel;又或是原本每次測試都要請工程師把新版本放到 staging,我們改用一些 工具 讓 PM、QA 只需知道 branch name 就可以自己部署到指定的 staging 環境測試,減少來回溝通和 context switch 的資源浪費。

其他更複雜的像是 deployment 流程、QA 測試流程,剛開始手動的工非常非常多,隨著有經驗的人加入後才慢慢提高自動化的覆蓋率。

但這畢竟需要時間轉換呀⋯⋯有時候覺得自己在軟體公司應該要超會用軟體解決問題、全部自動化,不想用笨方法做事,但在這階段,最有效率的方法不一定是換新工具或自動化,土法煉鋼也有可能才是當時的效率最佳解。

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平衡各種需求,找出當下的最佳解。

這個概念也不只用在團隊合作上面,解決客戶、使用者問題也同樣適用。

有時候產品發生的 BUG 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修復,我們也會跟直接面對使用者的部門討論,是不是可以先用「非產品」的角度解決問題(BUG 還是會修但請再給我一點時間嗚嗚),例如手動檢查並幫客戶調整某些設定、直接去當他們的小幫手或客服、或先用 workaround 的方式緊急修復一個暫時性的版本上線等等,反正當下只要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啦!

講了這麼多工具和做法,工具畢竟就只是工具,能夠幫助團隊達成目標時,他才會成為一個好用的工具。

下一篇會來說說關於「人」與「分工」的議題,畢竟上面提到這麼多事情,應該應該應該應該不是全部都是產品經理的工作吧吧吧吧吧?!

最後,歡迎分享你使用過超讚的工具給我 ⚒

同場加映:書籍推薦!《產品路線圖|從革新到蛻變》毫無反應就是在講產品路線圖;《創新的用途理論》除了可以用書中提到的心態去檢視自己的產品外,在用其他工具、產品時也會很有感唷!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2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團隊合作或工具的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50個拍好拍滿也沒問題)讓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請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
每週六下午三點,會有人準時發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