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想解決方案?產品團隊的創意思考流程!

Anne Hsiao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3 min readDec 2, 2019

--

我一直以來都不覺得自己是個有創意的人,每當遇到大家要進行所謂的 brainstorming 來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時都很苦惱,甚至會在會議上腦筋一片空白。這篇文章來分享我對「發想產品解法」的想法,以及嘗試過的一些方式。

▍發想產品解決方案

在產品管理、設計、開發的流程中,不管是在哪一種方法論中,「發想可行的解決辦法」都是重要的一個步驟。

以 Double Diamond 的方法論流程來舉例:

  • DISCOVER(發散):透過使用者研究、市場研究來探索問題與機會
  • DEFINE(聚焦):根據前一步驟蒐集到的資訊來定義問題與場景,聚焦至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 DEVELOP(發散):發想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手段
  • DELIVER(聚焦):製作 Prototype 並測試、進行實驗,透過使用者/市場的回饋推進與聚焦至我們最終想要推出的變動或功能

發想解法的步驟並不是單一流程的「想出一個解法」,也不是「想出很多個解法,挑一個最棒的出來」,而是「想出很多個解法,先挑一個我們認為最棒的出來,用很小的成本讓使用者測試,如果實驗成功就繼續發展;如果實驗失敗就從其他解法再挑下一個出來測試」這樣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

我們過去的文章中常常提到,要先研究問題、再設計解法,而「設計」這兩個字會讓人直覺聯想到執行這個步驟的負責人是設計師。事實上,我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模式是由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聚共同來發想與討論解法,而不是由團隊內的單一成員來負責。

【延伸閱讀】▍前期:產品研究與需求探索
產品研究金三角:產業、數據、使用者
出國去見使用者!規劃海外使用者研究的七個小撇步
Why-How-ladder:產品需求探索的思考練習&工具
▍後期:產品上線前的實驗與測試
A/B testing 實驗設計指標時,應考慮的三個面向!
產品實驗設計踩雷實務分享:隨機分配好重要!
沒有資源做產品的使用者研究?讓我們從內部易用性測試開始!

▍如何習得創意發想技能?好想法從何而來?

聽到「點子發想」這個詞就會聯想到創新、創意、腦內風暴,但這裡的創意並不代表天馬行空,而是能夠想到足夠多、足夠好的解法,並希望最終能夠找到用聰明的方式、有限的資源、配合團隊與產品強項來解決用戶問題或達成公司目標的產品解法。

“It’s not about coming up with the ‘right’ idea. It’s about generating the broadest range of possibilities.” —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1. 實務經驗累積

最能夠直接習得發想技能的方式就是透過實務經驗。這邊的經驗不是指按照過去的方法做事、直接套用過去做過的解法,而是當累積的經驗愈多,每當遇到一個新問題,你可以延伸出來的子議題、思考方向、點子就愈多,像是心智圖一樣開枝散葉地展開來,提出其他人都沒想到的解決方法或假設。

簡單來說,看過的東西愈多,能夠產出的東西也會愈多。當腦內有愈多的「點」,他們就有愈多的機會可以連成有意義的線。

2. 產品與競品研究

另一個快速累積經驗與上手的方法則是研究其他軟體產品、競爭對手的產品,學習與參考他們的解決方法,或是從類似用途的元素中找到發想的靈感。以「商品瀏覽」為例,除了參考其他電商的做法,有物件瀏覽的產品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

詳細內容請見《產品經理該如何做競品分析研究?你應該要具備的基本思維!》中【尋找值得學習的對象】段落!

其實研究久了會發現常見的設計解法大同小異,但如何在對的情境下找到對的設計,甚至是融合好幾種不同概念來達成目標,才是最困難卻也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3. 創意發想的工具與框架

如果點子們有一個光譜,一邊是「無聊、這我不用開會就知道」的點子,另一邊是「天馬行空、超級誇張、老闆不要肖想了」的點子,那這些極端的部分通常不是我們最終會選擇的。

但透過一些創意發想的工具與框架,產出大量同時又充滿廣度的點子,能夠逼迫我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連結與創造出那些我們原先沒有想到,卻有趣、有效、可行的點子。

以下就來分享一些常見的創意發想工具。

▍創意發想的方法

事前準備&注意事項

若是很單純的專注在創意發想階段,可以完全用「發散」的心態來進行,而不要帶有任何評估、批判等「收斂」的態度,才能有效產出大量的點子。

在整個發想過程結束後,團隊可以再一起投票、討論並挑選出接下來大家最想開始著手研究、測試或實驗的解法。

過程中每個人可以先拿一疊便利貼,想到一個點子的時候就寫一張並貼出來與大家分享,這麼做的目的除了紀錄之外,也方便大家根據其他人提出的點子延伸出更多想法,同時在整個階段結束時也能夠輕易地移動便利貼來分組、分類。

此外,若是能畫圖讓點子具象化就更好了!就像是用 Prototype 讓使用者試用絕對比只用口頭形容來的清楚;在跟團隊成員討論時,圖像化能夠更直接的溝通想法與凝聚共識。

心智圖(Mindmapping)

使用情境:任何時候。

心智圖最常見的發想方法之一,以一個「關鍵字」為核心,一層一層的持續向外發展有關聯的關鍵字(解法)。

How Might We(HMW)

使用情境:問題本身很大,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面向時。可以搭配心智圖使用。

心智圖也可以搭配 How Might We(HMW)問句來實作,核心是「問題/需求」本身,向外的第一層是核心問題延伸出來的子問句——「我們如何幫助使用者___?」再向外一層才是解法、甚至是再一層子問句。

重新設計桃園國際機場的使用者經驗
一位手忙腳亂的媽媽,帶著三個小孩到機場,在登機前的數個小時,她需要「處理一下」她調皮的孩子們,因為孩子們的吵鬧,可能讓在旁邊候機、本來就不太高興的旅客們更加火大。
「我們如何⋯」HMW 問句:
→ 增加好的部份:「我們如何將孩子們的吵鬧的精力轉換來娛樂其他旅客?」
→ 減去不好的部分:「我們如何將孩子們與其他旅客隔開?」
→ 探索對立面:「我們如何讓等待變成旅途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
→ 質疑設計觀點的假設:「我們如何完全地去除等待的時間?」
→ 從形容詞下手:「我們如何讓手忙腳亂變得從容不迫?」
→ 找出預期外的資源:「我們如何利用乘客的空閒時間來減輕他們的負擔?」
→ 試著用比喻尋找啟發:「我們如何讓機場變得像遊樂園?」
→ 對抗既定事實:「我們如何讓機場變得連小朋友也喜歡去?」
→ 將痛點變不痛:「我們如何讓調皮吵鬧的小朋友變得不擾人?」
→ 拆解設計觀點:「我們如何娛樂小朋友?」「我們如何改善這位媽媽手忙腳亂的情況?」「我們如何安撫班機誤點的乘客?」
資料來源:Alpha Team Rookie's Guide, D.school Toolkit

聯想法

使用情境:當大家發想到一個階段,已經沒有新想法,腦汁榨乾卻還想繼續探索與延伸時。

心智圖本身就是一種「主題式聯想法」,這邊再介紹另外一種當腦力用盡時可以與「嘔吐法」搭配的聯想方式。

嘔吐法如其名,就是有什麼吐什麼,想到什麼說什麼,參與者大量產出有關無關的內容。可以是隨意發想的(讓參與者想到什麼說什麼)、或是有一個大主題(早餐、週末、運動、能源)。舉例來說想到能源,我可能就會想到電池、太陽、特斯拉、核四、公民運動、環團…等等。

嘔吐階段結束後,讓大家回到原本的主題之下,強迫參與者接下來發想的點子要與前面任意一個內容有關,期待可以連結到之前沒想過的面向。

這個小插曲的用意,一來是讓參與者的腦袋可以休息一下,去想想其他東西,清空原本滿載的主題想法;二來是強迫參與者去做原本框架之外的思考與聯想。最後,可以用不斷延續他人想法的方式來激發出整個團隊合作的加成效果。

丟出爛點子

使用情境:當發想階段剛開始,沒有人想要丟點子出來時。

試試丟出爛點子的麥當勞理論!這個理論的由來是,當大家都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時候,你率先提出「我們去吃麥當勞吧!」就會有人覺得吃麥當勞太爛於是馬上提出更好的午餐建議。

這裡所謂的爛點子,可能包含前面提過的「無聊、這我不用開會就知道」的點子,以及另一種「天馬行空、超級誇張、老闆不要肖想了」等明顯不可行的點子——它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問題,但可能會同時創造另一些問題。

只要能解決問題的點子都算數!

丟出爛點子的作用,一來是作為發想的破冰,讓整個流程有個起頭;二來是解掉大家認為工作場合就要表現得很聰明、思考得很完整才能提出想法的習慣(這個階段大家不要互相批判!)第三個重要的意義則是在於讓我們反思我們認為的「好的點子」究竟長什麼樣子、該有什麼標準,了解為什麼我們心裡面會覺得這個點子爛。

而有些點子其實並不爛,只是發想的還不完整,透過前面「聯想」的方式補足其它面向,可能也能成為一個值得執行的候選點子。

SCAMPER

使用情境:已聚焦於部分點子時,可以針對個別點子作延伸。

SCAMPER 是以下這幾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縮寫:

  • Substitute(代替、抽換)
  • Combine(組合、結合)
  • Adapt(調整)
  • Modify(改造)
  • Put to another use(作為其他用途)
  • Eliminate(減法思考、刪減)
  • Reverse(反向思考)

他像是一個 Checklist 一樣,參與者可以依序用這幾種方式來思考現有的解法和點子,來嘗試想出各式各樣的變形。

延伸閱讀《Learn How to Use the Best Ideation Methods: SCAMPER

腦內風暴&腦內小劇場:給自己腦袋一個放鬆的空間

上述方法都是進行團隊腦內風暴(brainstorming)時可以使用的工具。

brainstorming ≠ brianstorming(Ref: 【Better Than Brian】賀瓏 feat.日京江羽人 Official Music Video 🎶

實務上,我很少排出一個完全獨立的時間與團隊進行純粹的創意發想討論,取而代之的是產品經理、設計師已經先想好幾種解決方案,拿著這些方案互相討論優缺點、可能遇到的問題。因此,在會議前,我們每個人就要先自己「腦內小劇場」產出一些想法,開會前先列在 Meeting Agenda 上面,而非腦袋空空的前往會議室進行「腦內風暴」期待當下就會有驚人的點子出現。

這篇《Jobs TBD Ep.3: 如何不讓 Brainstorming 變悲劇?》文章中輕鬆又詳細地說明腦內風暴容易遇到的問題、失敗的原因、又該如何解決。這篇的圖例、說明和思考流程都很有趣,非常建議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會議中除了產品經理與設計師,有時候也會邀請工程師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參與。如果會議討論過程中我們認為這些點子都不夠好,才會將創意發想的工具作為延伸更多點子的手段。

為了準備參與會議,「如何自己一個人想出好點子」就是我要煩惱的課題。除了綜合前述方法外,我發現很多靈機一動的想法都是在我下班後發生的 — — 搭公車、洗澡、睡前、或是滑手機看到一個跟我現在所在產業/產品無關的東西,卻又意外地有某些相似之處。

下班就該下班了其實,但為什麼上班的時候想不出這些東西呢?

之前上《Learning How To Learn》這個線上課程時,裡面提到了專注模式(Focused Mode)發散模式(Diffuse Mode)這兩種腦袋的運作方式。

  • 專注模式: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時,會用已知的方法、經驗來解決我們熟悉的問題,一般來說上班、上課都是處在這個模式之下,思想會照著既定的迴路在走。如圖所見,大腦此時會集中在某一部分的神經區塊中工作,此外腦內組織起來的東西(類似釘子)也比較多。
  • 發散模式:當我們注意力較分散的時候,腦內的釘子減少了、也變得不規則,思想可以移動的空間變大、範圍變廣、也較隨機。這個模式適合在面對陌生問題時,幫助我們找到新的觀點,從更廣、更綜觀、更自由的角度去思考,也較有利於創意發想。

我們的大腦同一時間只會處在其中一種模式中,因此學習如何有效的切換到不同模式,將有利於幫助自己用更有創造力的方式解決難題。

試著上班的時候給自己的腦袋一些放鬆與發散的空間吧!隨意瀏覽一些無關的網站、下樓買個咖啡散個步、跑到會議室放空一下,之後再回來說不定會更有火花!

▍致產品經理:你的工作是想出好的解法,而不只是蒐集需求、再拒絕掉不合理的那些。

最後來分享 Marty Cagan 的演講內容:

Marty Cagan: Your job is to Come up With Solutions, Not to Say No!

他提到現在坊間關於「測試、實驗功能」的方法論很多,造成許多產品團隊把重心放在大量的開發功能、測試與實驗上,而沒有放足夠的心力在發想與討論好的解法上面。

很多產品團隊會遇到的問題是,公司的管理階層總是提出各種需求,他們通常提出的都是解法(而且是最直觀的那一個解法),而不是提出值得討論跟深掘的好問題。

好一點的產品經理忙著回覆「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並協助團隊先釐清、定義核心目標與問題;沒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可能會在壓力下直接接下需求並執行,最後才發現很多功能都沒有達到效果(未改善指標、解決用戶問題)。

他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運用想像力、專業知識,以及透過熟悉產品研究與開發迭代的方法論來找到問題的最適解法,而這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學習與養成的。

這可能就是為何這個演講主題叫做 Product is Hard 的原因吧?做產品很難,做產品經理也不容易啊!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回饋或有興趣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們 📒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2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產品心法的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50個拍好拍滿也沒問題)讓我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請記得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我們每週末都會認真更新文章唷!千萬別錯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