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2C 產品經理(二)目標、指標、產品團隊的資源分配

Anne Hsiao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14 min readOct 7, 2021

上篇文章《B2B2C 產品經理(一)使用者研究、競品研究的挑戰》中分享了網路軟體產業中的 B2B2C 產品會需要服務哪些使用者,以及在做使用者研究和競品研究時會遇到哪些挑戰。

在這邊想繼續來討論在有了各種產品研究作為基底後,訂定目標、指標時會遇到哪些矛盾,又該如何處理資源分配的衝突。

【文章目錄】
- B2B2C 產品團隊的資源分配
- B2B2C 的商業模式&產品目標
- B2B2C 產品中的指標
- 結語:身為軍火商就好好打造工具吧!

▍B2B2C 產品團隊的資源分配

▧ 誰才是我主要服務的對象?

B2B2C 產品中會遇到的一個煩惱,就是到底要以「B 端」還是「C 端」為主要服務對象,這會影響到我們如何訂定目標、指標、排序優先級、安排資源。

在 B2B2C 產品團隊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聲音:

  • 以服務 B 端為主的支持者:我們是跟 B 端收費,當然是以服務 B 端為主啦!
  • 以服務 C 端為主的支持者:B 端使用我們的產品,是為了要來服務 C 端,所以 C 端才是大家都重視的最大公約數!
  • 任性的老闆:小孩子才做選擇,B 端、C 端我全都要!

這樣不一樣的聲音造成的結果就是,團隊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做 B 端還是 C 端的研究?花更多資源滿足哪一方的需求?當同一時間遇到 B 端議題跟 C 端議題時,到底該優先解決誰的問題?

隨意找了一張玩遊戲時討論資源分配的可愛照片 ❤

▧ 公司/產品的使命與願景

儘管 B 端、C 端都要顧到,不過還是會有光譜中稍微偏 B 或偏 C 的產品。不只是 B2B2C 產品會遇到這種問題,B2C 的雙邊平台(例如食物外送、二手拍賣)也都會遇到到底要先服務哪一邊、要放更多資源在哪一方的討論。

若要認真來討論這個議題,也許可以拉遠一點,先來思考產品的使命與願景是什麼。

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產品願景,歡迎參考 Nana 《產品願景真的重要嗎?五步驟教你打造團隊溝通的秘密武器!》這裡摘錄幾個重點:- Mission(使命)是你的產品或你的團隊存在的理由
- Vision(願景)是領導者在此產品領域想要達到一種「理想狀態」
- Product Roadmap(產品路線圖)是到達願景的方法

我待過的其中兩個產品團隊都是服務電商領域的客戶,而儘管同樣身為 B2B2C 產品,公司使命卻可以分別代表偏 B 和偏 C 的心態。

  • 偏 B 產品:協助店家快速簡單地開設網路商店、拓展商業版圖,店家的成功就是我們的成功。
  • 偏 C 產品:幫助熱愛購物的消費者找到他們真正喜歡且適合的時尚商品,同時協助我們的夥伴(時尚品牌、電商平台)搭上數位零售的新浪潮。

B 端和 C 端的需求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是為何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會有容身之地,但因者不同的使命與願景,雖然產品都是賣給 B 端、主要賺 B 端的錢,但是在思考商業模式、定價模式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 資源分配的差異

我在偏 B 產品的團隊時,負責 B 端和 C 端的產品團隊人數大約是 3:1,由相對應的產品團隊負責不同區塊,當然也有許多改動是 B、C 端都需要同時考量到的。

而在偏 C 產品的團隊時,產品團隊沒有 B、C 端之分,但若以花費的時間來看的話,處理 B 端議題和 C 端議題的時間分配大約是 1:3,設計師也花更多時間在做 C 端研究。

但不論是哪一種產品,要能夠打造一個健康、成功、永續的產品,最終都還是會處理到雙方的議題,只是誰先誰後的差別,在產品不同階段,排序優先級時會有不同的策略與結論。

不過上面這些分法也只是我事後回想當初的狀況來作為思考脈絡。

我的建議是,與其硬要分成偏 B 產品、偏 C 產品,不如思考成偏 B 時期、偏 C 時期來訂定不同的目標與策略。在之後的文章我也會再詳細說明!

▧ 產品案例&目標誤區

以 Shopify 這類型的開店平台為例,所謂的「B 端」就是客戶使用的後台,「C 端」就是店家會使用到的商店前台。

大部分的產品功能都是兩端都會使用到的,舉例來說:

  • B 端可以在後台上架商品、C 端可以在前台瀏覽與購買商品
  • B 端可以在後台確認訂單資訊並出貨、C 端可以在前台會員訂單頁面查看訂單與物流狀態
  • C 端可以從前台發送訊息詢問店家問題、B 端可以在後台回覆訊息並查看會員資料

但還是會有些較為偏向 B 端或 C 端的待解問題或需求,舉例來說:

  • 優化 B 端的商品成效報表、分析工具
  • 讓 B 端可以設定不同員工的使用權限
  • 提升 C 端消費者從加入購物車到下單的轉換率
  • 提供 C 端消費者不同型態的購物探索流程與模式

以上某些區塊雖然乍看之下偏向 C 端,但是終究還是會將利益導回 B 端 — — 提升轉換率或優化探索流程的最終目標,都是要提升網站交易金額(GMV)

GMV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而客戶忘記的那些重要目標與產品優化方向,身為一個專業的產品團隊,就讓我們幫他記著吧!

// 目標誤區一:B 端忘了他們服務 C 端的使命 //
有些 B 端客戶會忽略這件事情,反而不斷地去要求他們在後台看得見的各種新功能與新頁面,因此需要時時提醒他們,讓產品團隊花時間去做 C 端相關的研究與產品改動也是非常重要的,最終獲益的也是他們。

// 目標誤區二:產品團隊比較常聽到 B 端的回饋 //
B 端客戶很容易會主動給我們意見與想法,畢竟他們付了錢就會認真的物盡其用、把產品的剩餘價值榨乾;但是 C 端的產品研究則需要我們主動出擊才能得到回饋,因此有時會有一種使用者問題比較少的錯覺,也會間接讓產品團隊花比較少心思在 C 端上面。

若產品團隊不主動去平衡兩者,很容易太將重心放在 B 端頻繁提出的需求上,而那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

// 目標誤區三:C 端不說話不代表你的產品 UX 很棒 //
除此之外,提供不好的 C 端 UX 可能也會帶來不健康的長期關係,導致其他 C 端問題在未來爆發。

這一點不只是要跟公司內部利害關係人、業務團隊、客服團隊溝通,也需要他們不斷地去跟我們的客戶溝通,讓客戶理解我們也是為了他們的福祉在努力。

▍B2B2C 的商業模式&產品目標

▧ 商業模式與產品目標的一致性

公司訂定每一年、每一季階段性的商業目標後,產品經理會依著這個大的商業目標去拆解為產品目標、指標與產品路線圖。

在一般情況下,因為商業目標通常都跟營收相關,B2B2C SaaS 產品會看每月經常性收入(MRR),而 MRR 又與客戶數量、產品月費相關,此時產品目標很容易都聚焦在 B 端相關的指標。

客戶數量照理來說是業務單位的責任,而產品月費可以按照進階功能的多寡,來提供不同等級的計劃,並收取訂閱制的月費/年費。從產品團隊的角度,要提升產品月費,通常就是透過提供 B 端更多的產品功能來達成。

但在偏 C 願景的產品中,當我們想更好的服務 C 端時,就會更在意 C 端的各種指標成效。

假設定的產品目標是提升 C 端使用者的流量、黏著度、轉換率等等,但是我們跟 B 端的收費方式卻與這些 C 端指標完全沒有關聯的話,那真的不知道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在健康的 B2B2C 產品中,商業模式要跟產品願景有一致性,產品目標必須跟定價模型掛鉤,在打造產品的路上才不會自相矛盾。

因此,這類型的 B2B2C 產品在對 B 端客戶收費時,除了基本的訂閱制月費/年費、進階功能的額外費用外,有時也會再收取有跟 C 端使用者指標相關的費用 — — 按照流量、用量、GMV 或其他用戶指標來抽成;或是按照轉換率指標的成長級距來收取不一樣等級的費用。

這就像是業務團隊在背業績一樣,我們的產品成效好、能夠讓 B 端好好的服務 C 端時,才會拿到相對應的業績獎金。

延伸閱讀《The Ultimate Guide to SaaS Pricing Models

▧ 客戶要什麼,我就做什麼,不好嗎?

在 B2B 類型的產品中,另一種簡單的商業模式是「客戶要什麼,我就做什麼」這種偏向客製化的策略,其收費方式也可以以專案方式來收費,當特別做了新功能給特定客戶時,他們就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

這樣終究會愈來愈趨向專案團隊、顧問團隊,而非產品團隊。結果就是產品服務很難規模化並快速成長。

而客戶有時候並不真的知道他需要什麼,他提的解法也不一定真的能達成目標;很多時候他就是看著競品有什麼,就想要團隊幫他打造個一模模一樣樣的功能。

總之,對我來說理想的狀況,還是由公司與產品團隊來主導,去釐清我們如何幫助某類型的客戶完成他們的終極目標,然後拿著這些既有客戶的 C 端相關目標與成果,展現我們的專業與企圖心,去談更多的 B 端客戶進來,並反映在公司的營收上,形成一個健康的正向循環。

而當商業模式與我們在乎的產品目標是一致且互相關聯時,才會更有說服力。

▍B2B2C 產品中的指標

▧ 常見的指標

// B 端相關 //

  • 客戶數量(# of clients)
  • 每月經常性收入(MRR)、每年經常性收入(ARR)
  • 客戶終身價值(CLTV)
  • 客戶流失率(Churn Rate)
  • 淨收入留存率(NDR)
  • 後台月活躍用戶數(MAU)、日活躍用戶數(DAU)
  • 重要功能的使用量(Key Feature Adoption)

// C 端相關 //

  • 使用者、會員數量(# of end users)
  • 前台月活躍用戶數(MAU)、日活躍用戶數(DAU)
  • 重要功能的使用量(Key Feature Adoption)
  • 各種轉換率(CVR)
  • 各種 B 端客戶在意的用戶指標

其中「各種 B 端客戶在意的用戶指標」是 C 端最重要的指標,也可能包含前面提到的其他指標,而這個則會因產業、產品特性有所差異。

在這邊分享一份簡報,裡面提到一些 B2B SaaS 產品的主要指標,部分算是我定義中的 B2B2C 產品,例如:

  • Intercom — # of Customer Interactions
  • Twilio — # of Messages Sent
  • Shopify — Each Merchant’s GMV
  • Typeform — ARR (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 Teachable — WAU (Weekly Active Users) → MRR

▧ 產品指標的衝突與平衡

當分開來做 B 端、C 端的使用者研究時,有時候會發現有些 C 端使用者的問題跟 B 端的利益無關,有些 C 端需求乍看之下甚至有可能會傷害到 B 端在意的指標。

這裡繼續以開店平台為例,說明從 B 端發起的問題與需求,在經過 C 端研究後,打造出來的產品改動可能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以下 C 端研究都只抓出單一訪談內容,潛在解法也不是最佳解,只是以此簡化的案例來說明可能會有的情況。

// 案例一 //

  • B 端問題】許多 C 端顧客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後,最後卻沒有完成下單,B 端客戶希望減少購物車流失率
  • C 端研究】有些 C 端顧客在逛飾品類的網路商店時,會將所有有興趣的商品都先加入購物車,但真正下單時,只想要先購買購物車內的部分商品、而不是他已經加到購物車內的所有商品
  • 潛在解法】提供 C 端將購物車內的商品「稍後再買」、「加入我的收藏清單」的功能
  • 短期結果】成功減少了購物車流失率,但也間接造成平均客單價降低

// 案例二 //

  • B 端問題】衣服類商品訂單的退貨率居高不下,B 端客戶希望減少衣服類商品訂單的退貨率(可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運費支出)
  • C 端研究】有些 C 端顧客在逛有多項品牌的服飾類網路商店時,因為每個品牌的尺碼尺寸略有不同,不小心買到了不合身的衣服尺寸,因此到貨試穿後才將其退貨
  • 潛在解法】提供 C 端不同品牌衣服尺寸比較、推薦服務,且當該品項沒有適合的尺寸時,提醒消費者多多考慮再下單
  • 短期結果】 成功減少了退貨率,但也間接造成加入購物車的轉換率降低

Peter Su 在《產品指標系列(二)- 如何找到合適的產品指標》中有提到幾種指標分類,其中 Goal Metric 是用來衡量產品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指標、Operational Metric 是切分後我們如何達成主要指標的小指標們。

在這個產品中,假設我們的商業模式與 B 端的總體網站交易金額(GMV)有關,而將 Goal Metric 設定為 GMV,當把 GMV 拆解後就可以在公式中得到支撐主要目標的 Operational Metric 們。

舉例來說:GMV = (網站流量 x 加入購物車轉換率 x 下單轉化率)x(1 - 退貨率) x 平均客單價

另一種指標的分類方式,是 Nana Chiang 在《A/B testing 實驗設計指標時,應考慮的三個面向!》中提到的落後指標(Lagging Metric、Output Metric)、領先指標(Leading Metric、Input Metric),前者是最終我們想達成的成果,但是不容易立刻被影響或偵測到;後者是在產品改動後較容易看到立即性影響的指標,可以用來預測和判斷最終結果是否會朝我們想要的方向成長。

無論是哪一種分類方式,由上方的公式可見,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幾個被影響到的指標,其實都在 GMV 這個大框架之下。

當我們試圖極大化某些指標的同時,其他指標可能反而會受到影響,這時要去關注的,是在這個複雜的生態系中,如何平衡並提升最主要的指標,達到我們最終想要看到的成果。

因此找到最主要的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s),以此作為產品前進的依據,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這邊附上前面提到 B2B SaaS 北極星指標簡報的說明文章: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 North Star Metrics 可以參考 Amplitude 的內容:

在 Future from a16z《Choosing Your North Star Metric》中有提到一個實用的方法,就是使用 Jobs To Be Done 的角度來思考,也推薦給大家!

▍結語:身為軍火商就好好打造工具吧!

在做 B2B2C 產品時,可以將自己想像成是軍火商,而客戶就是拿著你的槍炮彈藥在第一線打仗的人。

有時候做 B2B2C 產品會有一種複雜的心情 — — 覺得我們提供的產品應該是很不錯的,而有些客戶的確也運用的很熟練、最終打了漂亮的勝仗;但有些客戶的軍隊體質很差、戰術很爛,所以一直無法達成很好的效果,指標的成效比起其他客戶就是差了一截。

恨鐵不成鋼啊~~~但也只能繼續努力打造產品,幫助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客戶了。

但這真的很難,因為當產品在市場上擴張到一個程度後,客戶類型會愈來愈多,也就更難用同一套解決方案來面對不同的客戶問題、使用者問題。因此客製化、或打造新的產品就是一些公司會選擇的路,將不同的目標分散到不同產品上面,試圖去打造同一個願景。

在談完了在設定目標與指標可能會遇到的一些矛盾和衝突之後,下一篇我會來分享 B2B2C 產品不同發展階段的產品策略。

B2B2C 產品經理(一)使用者研究、競品研究的挑戰
B2B2C 產品經理(二)目標、指標、產品團隊的資源分配
B2B2C 產品經理(三)從初創、成長到成熟期,不同階段的產品策略
B2B2C 產品經理(四)產品設計心態、產品共通特性
B2B2C 產品經理(五)產品測試&驗證、上線策略&規劃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回饋或有興趣的主題,歡迎留言給我們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3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商業模式與產品心法相關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max 50)讓我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和 Podcast,記得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的粉專(◉◉◉)!
想看我們所有的文章與分類,歡迎參考「文章列表」並善用標籤來搜尋與篩選!
我們每週都會認真更新唷!千萬別錯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