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康德哲學與科學的邊界

Being Wang
Sep 14, 2023

--

— — 宗教與科學系列之八

其實,關於“原生的宇宙秩序”,大哲學家康德早就有過思考。只不過,他是用了另一個概念來指代它,那就是“物自體”。根據康德的哲學理論,我們看到的只是物體的表象,而不是物體本身,物體本身,我們是無法接觸到的,甚至我們都無法確定它是否存在。比如說,我們看到一朵花,我們只是看到了花的顏色,花的形狀,聞到了花的香味,摸到了花的質料,我們頭腦中的“先驗統覺” — 包括時間和空間觀念,以及因果推導能力等,把花的各種表象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花”這樣一個概念。但花本身的“物自體”我們是接觸不到的,我們只能“信仰”它的存在,而不能“證明”它的存在和不存在。康德把“物自體”懸置起來,其實就是要為信仰留下地盤。也就是說,作為超越於現象界的上帝,也是不可能被證明或證偽的,只能通過“信仰”與其建立關系。

康德的這種哲學思想,為“科學”和“神學”劃出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科學只能研究現象界的事情,不能對“物自體”領域說三道四,物自體領域屬於信仰的範疇,即神學的領域。康德的這種哲學主張試圖為神學在理性主義不斷擴張的歷史時期守住一塊地盤,但並沒有成功抵擋住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對神學的越界進攻。在康德逝世55年之後的1859年,英國的博物學家達爾文正式出版了《物種起源》,標誌著“進化論”的誕生。進化論從此對於基督教神學的“創造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在科學、教育、出版等各個領域將神學逐出殿堂。可以說,基督教經歷了自創立以來最為艱難的一個半世紀。

在這一個半世紀中,進化論堂而皇之地以“科學真理”的名義統治了全世界的教科文衛系統,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但是,該理論遭受的各種質疑至今也沒有給出一個完滿的答案。在2016年倫敦皇家學會主持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奧地利著名進化論生命學家穆勒承認,進化論無法解釋包括“生物外形復雜性的來源”、“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等質疑。他認為:新達爾文主義“缺乏一個關於生成的理論”,就是生物的整體或重要部分如何從無到有。進化論可以解釋適者生存,就是為什麽適合環境的物種生存下來,但它不能解釋這些物種最初怎麽來的。它可以解釋生物進化中的小變化,比如為什麽一些飛鳥物種的喙比其他鳥的長,但無力解釋大變化,比如飛鳥如何由單細胞生物演變而來。

實際上,隨著生命科學對DNA的深入研究,DNA與生命的關系也很難用隨機和偶然來解釋。我們知道,DNA是由A、T、C、G四種堿基排列而成的信息編碼,蛋白質是20幾種氨基酸排列而成的信息編碼,一個分子平均含有300個氨基酸,如果要用這20多種氨基酸排列形成一個分子,其排列總數為20³⁰⁰,約為10³⁹⁰,而現實中存在的蛋白質種類只有10⁵數量級。所以依靠盲目的基因突變產生一個現實中的蛋白質分子,成功的可能性(即10⁵/10³⁹⁰)遠遠小於在整個宇宙中找到一個特定的原子。可以說,如果排除了“智慧”的參與,排除了“有目的的創造”,生命從無機物演化為單細胞、又從單細胞進化到有靈性的人類,其概率幾乎為零。因此,有生物學家打比方說,相信生命是從簡單的化學元素隨機演變而成的,就像相信大風刮過堆滿廢棄機械零件垃圾場之後,組合成了一架波音747飛機那樣荒唐。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物理學領域。自從愛因斯坦著名的E=MC²的質能方程“完美”地詮釋了物質與能量的關系之後,牛頓力學隱藏在“萬有引力”背後的“第一推動力”似乎變得沒有必要了 — 宇宙是能量守恒的,它亙古如此,並不需要一個創造者和推動者。

當科學家們正在歡慶對神學取得全面勝利之時,事情在悄悄地發生變化。1929年,美國物理學家愛德溫·哈伯透過觀測發現,從地球接受到的遙遠星系所發出來的光發生了“紅移”現象,而且“紅移”的程度與該星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成正比,說明了任何兩顆星球之間的距離都在不停的增加,從而推導出宇宙膨脹的觀點。

隨後,1964年美國射電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表明宇宙在所有方向上都有非常低但卻分布均勻的溫度 — 科學家們相信,它能很好的解釋宇宙早期形成時所遺留下來的輻射;再加上近年來觀測到的宇宙中氦、氘和鋰等輕元素相對普通氫元素在宇宙中所占含量的比例與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輕元素豐度基本吻合,關於宇宙起源於一個質點發生的”大爆炸”的理論獲得了越來越多科學家的認可。

大爆炸理論把宇宙從“亙古如此”推向了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起始點,似乎與《聖經-創世紀》中“起初,神創造了天地”的觀點匯合到了一起。但是,大爆炸理論並不認為是上帝按下了爆炸的按鈕。對於“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麽樣”的詰問,科學家們這樣回答:“因為時間和空間都壓縮在一個質點裏了,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追問大爆炸之前是什麽樣子是沒有意義的。”顯然,在科學家看來,“質點”本身具有了與“造物主”等同的性質,因為它的來源不允許被追問。

很多基督徒對大爆炸理論持開放態度,因為這個理論畢竟承認了世界有一個起點,有一個來源,這與創世紀的說法一致。同時,基督徒也尖銳地批評大爆炸理論,認為它不能解釋宇宙的有序性和世界的目的性。顯然,通過大爆炸產生的宇宙,很難形成運行有序的天體,並且“恰好”產生了適合人類的居住的地球,進而產生了人類。

對大爆炸理論的深入構建暴露了上述詰難無法回避。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試圖描大爆炸的發生過程。在大爆炸發生後非常短暫的時間裏,現有的很多“物理定理”還沒有產生,它們無法用於描述大爆炸 — 這些物理定理及物理現象,本身也是隨著大爆炸的產生而誕生的。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物理常數”。比如,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公裏,萬有引力常數為6.672×10–11N·m²/kg²(目前的測量還不夠精確)等,它們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值,至少目前的科學家都是把它們當作常數在使用。

迄今發現的“基本物理常數”多達30幾個,加上其組合則有40–50個之多。在大爆炸之後很短的瞬間,這些基本物理常數的參數設置和相互組合要沒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才能創造出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宇宙的面貌可能是一團火,或者是一堆粒子,或者是一片混沌,或者只有塵埃或虛空,它有數億億個版本,但是不會是現在星球遍布的圖景。在這種科學圖景下,讓一次發生在137億年前的大爆炸產生出行星、地球以及人類, 其可能性與前面所嘲諷的“一堆垃圾被風刮成了一架波音747飛機”擁有一樣荒誕的概率。

科學家也意識到了這種理論的尷尬,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平行宇宙”學說,認為不只存在我們所在的這一個宇宙,而是同時存在無數個宇宙。大爆炸在不同的宇宙中不停的發生著,因此,大爆炸遠遠不只發生一次,而是發生過無窮次。在這無窮次的大爆炸中,就有可能出現一次所有基本物理常數“碰巧”組合成了能夠產生星系、地球和人類的那最美妙的一瞬間。這個理論試圖在概率上對單一的大爆炸理論進行修補,但由於宇宙之外的“其他宇宙”永遠不可能被證實,也不可能被證偽,該理論本身就脫離了科學的範疇,而應歸為“玄學”一類了。

--

--

Being Wang

Jesus follower, writing on Christianity, Philosophy, Science, Buddhism and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