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用表面的學經歷,去設想職業的替代是那麼簡單,不然歐洲引進敘利亞難民多久?讓阿拉伯移民去了幾年?為何還是一直喊缺工?
雖然一切的問題都是成本,問題就是成本有分很多種,薪資福利好量化,人際相處跟習慣難搞定。越大的公司工廠,老闆越看不到基層員工,越會把人數字化看待,忽視各種人際問題,雖說這就是跨國企業,或是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必然的宿命。但至少就中小型以下的公司工廠來說,很少有老闆完全不認識基層的,說真的也就幾十個人,一大半都是老員工,新來的沒幾周也會記得。
人生而不平等,是無比殘酷又正確的事情,尤其在天賦上。
教書久了,更能體會到這道理,有人就是不用講,自己就可以跳躍思考,還每步都正確; 有人努力半天到頭來,勉強維持在及格邊緣。有的人就是天生具有多項優異能力,做每件事情都不差; 有的人就是每件事情都做不好,豁盡全力才把一件事情做到過關。
筆者現在也不想講好聽話,任何一個無法認同上段話,覺得努力必定有結果,天賦差異都可以依靠努力解決,或是透過後天教育訓練去改變,那還是別看下去了。
20多年前,筆者就聽過這種低階人力去處的問題,當時的意見中,有一種講法是,只要教育提升低階人力,改善工作條件,拉高上去就可以解決。
後來才知道這想法錯得離譜,打電動的時候,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實際上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人不是只有薪資的考量,還有更多屬於在地、情感上的聯繫。
缺工的本質是不匹配,不是真的缺人缺到爆炸,不然照道理說應該沒有失業率,顯然就不是這樣。
那麼,我們開放外勞,或是開放外籍白領來台有意義嗎?嗯,坦白說,筆者的看法是,會覺得開放白領較有意義的就是雙標思維。
我們在罵藍領階層的工作,說這些傳產老闆就是不想付夠高的薪資,或是想把教育訓練外包,才會找不到人,那白領等管理缺難道就不是?引進外籍的金融人才,是當台灣相關科系訓練不出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