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增長日記04|知識焦慮到資訊肥胖,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零、前言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可能是趨勢詞彙、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因為想把每篇內容都扣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因此在選題上會比較謹慎一些。

一、什麼是「知識焦慮」、「資訊肥胖」?

台灣的線上課程 Hahow、YOTTA 在 2015 年創辦,《得到》APP 在 2016 年上線,知識經濟的浪潮更加巨大,開始加速台灣的知識傳遞,我覺得是這時間開始燒起一個詞-「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意思是對於吸收知識產生自我危機感,普遍因為目前知識的碎片化,因此擔心自己學得不完整、落後別人。

資訊肥胖症則是過度吸收資訊而未內化,導致許多想法壓在心理產生負擔。常見的症狀像是看到通知馬上點、只輸入而不輸出、通吃所有資訊而不篩選。

二、怎麼解決知識焦慮

過往我也曾有類似的狀況,在某段時間深怕自己追不上別人學習的進度,因此產生焦慮,每週都會跑圖書館、每天也會常看各種知識型 Youtube 影片,但卻沒有吸收的感覺,好像都只是把文字看過去。

後來一陣子甚至有點資訊肥胖症的狀態,因為短期內看太多東西,卻沒有任何產出或仔細消化,導致會讀不進新的資訊,但又想吃進更多東西的念頭。

後來剛好接觸到演講部落格(Medium),才算找到輸出資訊的出口,我覺得也是我目前比較常用的兩個方法。

(一)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識

因為自己過往的活動經歷,被邀請到幾場小型分享會,在整理分享簡報的過程重新自我反思-「如果有兩小時,你會分享什麼有用的內容」、「如果只有半小時,你會講什麼」

試著把得到的知識,提煉有用的智慧,及丟掉無用的資訊。

過往看得資訊量很雜,在做簡報的過程中會確實知道哪些是別人的知識,哪些是自己內化過、且帶得走的智慧,接著把那些帶不走,也沒辦法用自己語言表達的資訊從腦袋中刪除,這個「刪除」比較像是對自我的內心喊話:「忘掉它!放下它!」

(二)找出有親身體會的共鳴

另一個方式則是動筆寫文章,把那些經過你體內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盡可能寫跟親身經驗有共鳴的,不要只是當文字搬運工(複製貼上)。

穿過身體的知識才是你的。

因此在 Medium 專刊,我寫了《活動趨勢觀察》五部曲、《社群觀察》、《社團活動紀實》、《產品分析》、《100-daily-文案撰寫》、還有現在的《思維增長日記》,試著讓自己學到的知識內化成生活、學校、職場的案例,且每個案例都說得上幾句話,儘管段落還不是很長。

三、學習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上述兩種知識輸出的過程,我漸漸認知到這並不只是單純把知識內化與外拋,而是在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或叫做知識系統、知識體系)。

我在《從知識碎片到知識體系》看到這張圖,覺得很貼近心中的流程,老實說最初的學習過程,並沒有像他這麼明確從最前面的確認目的,而是在雜亂的知識中找出 Input-Output 的流程,但我覺得下方這個系統化的知識學習方法也值得參考!

圖片來源:從知識碎片到知識體系

四、行動的第一步

以下總結我目前的學習歷程,也會做為未來的行動方向。

(一)整理知識模組

將過往學到的大片知識,試著整理成幾類模組,假裝自己被邀請上台分享,我能分享什麼?

目前隨意發想:從 0 到 1 活動企劃、社群行銷、使用者體驗、產品開發管理、策略分析等。

行動:根據不同類別做一份 30 mins ~ 2 hours 的簡報,看自己能講出什麼「自己的知識」,而非「別人的東西」。

(二)建構零散碎片

嘗試把學到的新資訊結合親身經驗,寫成一篇篇文章,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這些文章暫時不會作為分享的簡報內容,單純作為知識庫,未來要自我檢視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

目前隨意發想:社群行銷、用戶增長、UIUX、社群觀察、產品企劃等。

行動:根據一些專有名詞或產業脈絡,結合自己的經驗,寫出洞察文章。

▍第三篇傳送門:思維增長日記03|隨時為自己準備悼詞美德

▍第五篇傳送門:思維增長日記05|建立公式思維,減少散點思維

上述單純以我的學習經驗來整理,未能涵蓋所有案例,因此都歡迎讀者給予回饋:)
寫於:2020/09/21 (一)。
撰文者:張家惟 Evan Chang,evancwchang@gmail.com

--

--

張家惟 Evan Chang
思維的創意想像 The Space of Creativity

Product Manager in EC SaaS。熱衷於自學與雜學,喜歡研究商業的各種可能性,也喜歡探索新科技、新知識、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