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 四大類型(Types)

Guiguan Lin
桂冠的外接腦容量
7 min readSep 5, 2021

--

圖片來源:人設圖・台灣

人類圖將人依照每個人有定義 & 接通的能量中心的不同(詳細可參考 [人類圖] 九大能量中心),分成四個不同的類型,各類型有人生不同的追求目標以及策略

  • 顯示者(Manifestor)- 約佔總人口 8%
  • 生產者/顯示生產者(Generator)- 約各佔總人口 35% /35%
  • 投射者(Projector)- 約佔總人口 21%
  • 反映者(Reflector)- 約佔總人口 1%

顯示者 著重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獨立積極,善於發起行動並影響他人

生產者/顯示生產者 體內有滿滿的能量,把精力投入在喜歡的事物上就會滿足

投射者 希望能「幫助他人變得更好」,若有得對方正面的回饋會很開心

反映者 像鏡子一樣映照一切,可以不陷在盲點中,為大家帶來不同的觀點

依照不同類型專長分工,理想的運作及合作方式為:顯示者發起事情,對於該事情有回應的生產者加入並提供生產力,當越來越多人時,投射者幫助大家調度協調,讓整體運作得更流暢,而最後組織變得有規模大家都陷在裡面時,就需要反映者點出問題。

生產者

人生追求:滿足
策略:等待回應
非自己主題:挫敗

薦骨中心有定義的人即為生產者

每天充滿了生產力的生產者, 若正確的把能量用在自己想用的地方,在付出勞力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滿足感。

但如果生產者做一件事並非追尋「身體的動力」,而是被他人影響、或是用大腦做了看似合理」的決定,勞動的過程中身體不會供應能量,做起來不爽快,最後成果也沒辦法達成心中標準,於是滿足感就會轉變成「挫敗」

所以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回應」,等待自己身體的回應,找到能激發動力感的事情。而等待是「遇見」的概念,當生產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著晃著,不需要急於創造或發起什麼,而是在過程中遇到一些事或資訊時,會發現身體的回應並提得起動力,這個回應就會帶領你去適合自己的地方。

顯示生產者

薦骨中心有定義,並有通道把動力中心(薦骨、情緒、壓力、意志力)與喉嚨中心直接/間接相接

本質與生產者相同,若能正確地使用能量就會享受於勞動本身。

但不一樣的地方是:顯示生產者非常重視效率,一有事情就要馬上行動。簡單來說,生產者是「求好」,而顯示生產者是「 先求有再求好」,但其實如龜兔賽跑,雖然起頭快,最後抵達地方是一樣的。

顯示生產者因為行動力超高,有時候看起來會有點瞎忙,因為手邊什麼東西都什麼都要做,也會常常被旁人覺得是三分鐘熱度,但動作很快就是顯示生產者的特性以及優點,不用調整或是壓抑馬上想做的心情,只要管理好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就好了。

投射者

人生追求:成功
策略:等待邀請
非自己主題:苦澀

薦骨中心沒有定義,並且 沒有 動力中心(薦骨、情緒、壓力、意志力)與喉嚨中心直接/間接相接

投射者體內能量有限,使用能量是種成本、會覺得累,所以不享受於單純的勞動,而是追求自己的付出能「幫助別人變得更好」,若直接或是間接地幫助他人並得到精神層面上的回饋(如:賞賜、珍惜、感謝、認同),就可以回收能量,並且工作的很開心。(題外話:為了保存能量的投射者們常思考「要怎麼不花這麼多力氣的做完一件事」)

如果付出精力卻沒有得到對方正面回饋時,投射者會感到「苦澀」

投射者的策略是「等待被邀請」,若對方不開放,就不值得把能量放他身上,要不然對方不領情,自己又苦澀,真是得不償失,「人家找我一起加入」對投射者是最好的狀態(三顧茅廬就是個例子)。等待的過程並不是乾等,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被邀請的人,最終被對的人事物發現,並把自己的擅長與對的人連結上,幫助別人並獲得成功。

顯示者

人生追求:平和
策略:告知
非自己主題:憤怒

薦骨中心沒有定義,並且 通道把動力中心(薦骨、情緒、壓力、意志力)與喉嚨中心直接/間接相接

顯示者也是節約使用能量的類型,不過他們是來幫事情起頭的一群人,追求的是產生影響、改變別人(而非協助)。

顯示者天生就要開啟事情的,有著不管有沒有人支持都願意自己去做的天性,不喜歡被干擾。但他們獨立且有實踐能力的特性,身邊人常會不理解他們做什麼,進而試圖控制以及限制,這時顯示者就會感到「憤怒」

如果顯示者可以運用「告知」的策略,在行動之前先跟別人說明(就真的是告知,並不是溝通)自己打算做的事情,讓旁人放心之後降低阻止及抗拒,便可以平和的開啟事情。另外運用告知,也有機會號召並吸引更多人加入,讓更多人投入響應,聚集更多能量到他要推動的事物中。

反映者

人生追求:驚喜
策略:等待 28 天
非自己主題:失望

沒有任何被定義的能量中心

反映者像是鏡子一樣,映照出他所處的環境或是面前的人的狀態, 感覺到環境以及他人的感受。反映者可以不陷在盲點裡面,客觀的提出領域當中大家沒發現的東西,帶來不同的觀點。

其他類型的人都有某些固定的本性,但反映者沒有任何固定的地方。他們是來感受一切的,每天的他們在不同的流日、以及和不同人的相遇下,都會產生不同的感覺,而他們也會因此感到驚喜。當反映者被制約在某個樣子時,會感到「失望」

但也因為反映者每天受環境影響想法可能都會不一樣,當他們在做人生決策時,需要尋找一個穩定可信賴的循環模式,而這個策略為「等待 28 天月亮週期」,在環境的流日當中,把不同的面向都感覺一輪以後,就會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

接觸人類圖後會開始在跟朋友互動中發現有趣的現象。

像是,凱文有時會擔心要是做一件事結果不好,或是別人不滿意,那該怎麼辦?我聽到都會翻翻白眼說他沒有 growth mindset,就算結果不盡理想,還是有學到東西,我們應該要專注於過程。

或是,我就是一個靜不下來的人,下班回家喜歡煮飯、收拾家裡,做起來蠻有成就感的,假日若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一定要出去晃晃。凱文就是完全相反的類型,在家的時間能不能就不動,能休息就一定休息到爆!

[人類圖] 雜談/寫在一開始 文中有提到聽了他的個人解讀圖後我的震驚,我是顯示生產者,最典型的那種,而且有三個動力中心被定義,所以我動作快、充滿能量、做事過程就很滿足;而凱文是投射者,身體就是沒能量,他會想盡辦法省力,也沒有辦法享受在做事的過程中,他就是被設計來要幫助別人才會感到開心的。

所以我之前碎念的點,現在發現實在也怪不了他啊!

另外有一次,朋友 Y 聊天中提到體驗潛水是她今年 todo list 中的一項事情,我聽到以後覺得,阿潛水!棒!好一陣子沒潛了!我也想去潛水!於是在當週,立馬揪了八個人訂好所有行程並邀請 Y 一起。

Y 事後說,如果不是我,她可能到現在都還都只是想想,沒有動作。後來發現,我是行動力超高的顯示生產者,而她是非常省能量的投射者!

以後要是要揪團出遊,記得把規劃交給顯示生產者去做啊~

對於各種類型呢,我還在慢慢地體會當中,身邊的朋友比較多生產者與投射者,很少顯示者(但工作上倒是不少),也完全沒有反映者!看到這篇文以後如果認識我且不介意的話,請多丟自己的圖給我,讓我可以研究感受!

--

--

Guiguan Lin
桂冠的外接腦容量

前資料科學家,現軟體產品經理、顯示生產者 5/1 人、戶外活動愛好者、兩隻貓貓的奴才、一個寶寶的媽、佛系 IG 經營者 @guiguan.outdoor (戶外) @guiguanmaomao (貓主子) @peakbaby.lin (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