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性別的高牆系列報導(五):「姐妹們」的秘密更衣間

黃硯琳 Yan-Lin Huang
11 min readJul 7, 2018

--

六十多歲的「大姐」每個月固定來這裡「做自己」,兩三個小時後,她會滿足地卸妝、喝杯茶,走出這扇門,回到她作為「爺爺」的日常生活。走進更衣間的人形形色色,有律師、有大學教授,他們都擁有一個不敢說出口的秘密。秘密一旦被發現,可能將妻離子散、一無所有,瞬間成為社會的最底層⋯⋯

記者 / 黃硯琳

西門町影城的電梯門打開,一群戴假髮、穿裙裝的「女子」擠在長桌前取票。她們總共約莫八十人,搶在跨性別電影《阿莉芙》正式上映前先睹為快。不同於電影裡,男演員們塗脂抹粉地努力模仿女人的神態;這些聚集在影廳前的人,她們才是現實生活中的阿莉芙。

這天下午,或許是臺灣跨性別歷史上,很珍貴的時刻。也很可能是第一次有這麼多的跨性別者,公開走到陽光下。

入場前,許多跨女在女廁裡整理儀容,也跟姐妹們開心地自拍。一些從樓上走下來使用廁所的民眾,帶著詫異的眼神偷瞄了幾眼,隨後便和同行友人竊竊私語。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來說,一大群男人穿著女裝、戴著假髮、在廁所裡補妝,肯定不是容易理解的事。

但對這群跨女來說,這是眾多姐妹極難得相聚的活動。主辦人小妤(化名)是這群跨性別女性的交集,她經營的「基地」,是許多北部跨性別姐妹開始轉變的起點,也是放膽做自己的避風港。「偽娘」一詞,一開始指日本漫畫中男扮女裝的少年,久而久之,已成為跨女的代名詞之一。

基地其實是一間造型工作室,專門提供偽娘彩妝造型服務。小小的工作室內,掛有一整牆的高跟鞋,另一側則是掛滿整排各種風格的女裝。進門的右側還有一大片鏡牆,櫃子上是各式各樣的彩妝品與刷具,櫃子下則擺滿了女靴、布鞋等。與其說這些物品是老闆娘小妤的生財工具,不如說這些女用品,是跨女的學習教材。

初心者的學校 老手永遠的避風港

小小的空間裡,來來去去的人很多。認同自己是女生的生理男、穿女裝純為興趣的男人,也有還處在摸索階段的困惑者。「很多人來我這化妝,結果後來發現自己還是男生;也有人大哭一場,覺得終於看到自己該有的樣子。」小妤說。

對這些大男人、小男生而言,這裡是唯一一處安全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實現在家裡不敢做的事情:變得像女生一樣漂亮。小妤自己本身就是跨女,從小就壓抑著自己想當女生的渴望,她最能夠理解這種既嚮往又害怕被發現的心情。

來基地的客人年齡層很廣,小至高中,最老的則有六十多歲,小妤都叫那位年紀最長的跨女「大姐」。大姐對小妤說,人生到了這個歲數,想要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大姐早已有家庭,甚至也有孫子。所以大姐只能每個月固定一次,來這裡化妝、打扮。

大姐完成造型後,就只是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喝一杯茶笑著。閒聊幾句後,又卸下裝扮,還原回爺爺的模樣。走出工作室,回到原本的生活。

來這裡的人很多,但實際能像小妤一樣,用自己理想樣貌生活的人,卻很少。「這裡的客人,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律師,有些人從事的特殊行業,在臺灣可能沒有幾個人做。」小妤說,這種人要跨出去,風險很高,可能會瞬間失去一切。他們來這裡,是因為這裡是個安全的新手村,絕不會被人發現。基地也提供置物櫃租用,供人寄放自己瞞著家人偷買的女裝與彩妝用品,減少在家裡被親人發現秘密的風險。

基地也時常舉辦烤肉、唱歌等活動,除了教導打扮技巧,也肩負著社交功能。過去跨性別者只能透過網路論壇搜尋資訊,卻沒有實體空間供圈內人互相認識。身為七年級生的小妤,算是時代的見證者。從過去連網路資源都匱乏的時代,一直到現在,能在現實生活中將姐妹們凝聚,這十幾年,臺灣的跨性別社群的確變化許多。

小妤從Yahoo奇摩家族的封閉社團開始,在她高中的時候,香港的CityFamily紅起來,同時期還有中國大陸的一些論壇。「和CityFamily同期的是臺灣的部落格『茱莉安娜的秘密花園』,是圈內的前輩;後來才有現在的ptt_transgender版。」小妤說,大家在網路上互相認識的初衷很簡單,就只是想交朋友。

多數跨性別者都是從小就開始自我壓抑、懷疑自己,自然會想去找尋處境一樣的人,讓自己覺得自己並不奇怪、也不孤單。畢竟,對跨性別者來說,日常生活中,真的很難遇到和自己相同的人。

像這樣擁有社群功能的實體空間,目前臺灣僅有寥寥幾處。除了非政府組織偶而舉辦的跨性別聚會外,跨性別專屬的彩妝教室,全臺也只有兩間。一間是台北的「基地」,另一間是桃園的「雅咪造型學院」。兩者都是以服務跨女為主,許多中南部的跨女還會特別預約,趁假日時北上做造型。

國際化的跨性別教學課程

雅咪(化名)並非跨性別,她卻是臺灣第一個提供偽娘彩妝服務的人。雅咪開設偽娘化妝室至今已約五年,比跨性別自己經營的基地還要早。原本就是新娘秘書的她,偶然有機會替玩蘿莉塔角色扮演(Lolita Cosplay)的男人化妝,結果發現:原來替男人化女妝,有這麼大的市場!

雅咪因為幫她們化妝,有機會近距離認識這個族群。「她們的內心是女孩,只是靈魂裝錯了。」雅咪知道自己提供的服務,不僅僅是替人化妝這麼簡單,實際上更是挑戰社會對性別的認定標準。她也曾聽說其他造型師同業,接到替男客戶化女妝的要求時,會私下議論客人是變態、心理有病。但雅咪覺得,造型師不應該因為客人的性別而差別對待,人人都有愛美的權利。

五年下來,來過雅咪工作室的客人也有近三百人,也有客人從港澳、新加坡、澳洲、馬來西亞、日本來,目的只為做自己。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名特地從紐西蘭威靈頓飛來的華僑,願意搭超過24小時、轉機三次的航班到臺灣,就只為了這短短兩、三小時的女裝體驗。

「這圈子就是一個認識一個,我服務過的學生,都是看到臉書找到我的。」雅咪也會幫來上課的學生拍照,並上傳臉書。久而久之,她的粉絲專頁儼然成為跨女們「出道時」最重要的交友平台,無形中發揮了社群的功能。

變美這條路,有些人求助於專業,有些人卻是選擇自己摸索。如何成為社會眼中的女性,至少還有生活中為數眾多的生理女性可以當作參考;但如何解決身為跨性別者必須面臨的各種問題,例如:向親友出櫃、求職、尋求醫療資源等,沒有擁有相同經驗的人分享該怎麼做,難免花很多時間走冤枉的路。

朋友是家人以外 唯一的依靠

「姐妹們認識就是取暖,互相舔舐傷口。」台中基地跨性別聚會的前負責人妃妃(化名)笑著說。妃妃自己也是跨女,她開始在台中舉辦聚會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發現,身為跨性別卻沒有地方可以去。同樣為性少數,同志們尚有同志酒吧,跨性別卻沒有認識同類的地方。

註:台北「基地」與「台中基地」為不同地方,前者為化妝工作室,後者為非營利組織。

妃妃說,雖然台中基地是以同志為主的非政府組織,但跨性別聚會(簡稱為跨聚)從2012年開始舉辦,這幾年一直都是組織內參與人數最穩定的活動。每兩個月舉辦一次的跨聚,礙於人力,雖然有報名人數15人的限制,但幾乎每次都會額滿,可見跨性別族群的確有此需求。

妃妃舉辦的跨聚很輕鬆、也無所限制,只要是想認識跨性別的人都可以參加。有時候邀請大家到基地看電影、玩桌遊,遇到節日就約大家來吃火鍋。活動中熟悉後,大家自然會分享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彼此建議、加油打氣。有些人甚至會交換聯絡方式,私下繼續聯絡見面、成為好姐妹。

相較於台中基地的隨性,臺灣同志諮詢熱線(簡稱為熱線)則顯得較為謹慎、且有規模。熱線的跨聚,每年固定在台北、高雄、花蓮三地舉辦,一年共舉辦六場,而且只限定自認為跨性別、或正在摸索性別認同的人參加。跨性別者可以攜親人或伴侶陪同,但並不歡迎其他閒雜人等,這麼做是為了保護沒有出櫃打算的跨性別者的真實身份。

經營跨性別社群的人都知道,保護真實身份,對跨性別者來說有多麼重要。極度注重隱私,是跨性別社群很大的文化特色。因為有太多跨性別者被揭穿身份之後,落得被趕出家門、離婚、失去工作的下場。

經營彩妝教室的雅咪也深知此事的風險,針對剛開始轉變的跨女們,雅咪都會特別叮嚀她們,另外辦一個臉書的分身帳號。在分身帳號上,跨女們可以用自己理想的姓名、女性樣貌的大頭貼,盡情地分享自己變裝後的照片與心情,而不被家人親友發現。

對跨性別者來說,在網路上與人互動的風險較小,而且隱匿性高。但在現實生活中出席跨性別的相關活動,卻需要足夠的勇氣才能辦到。妃妃分享,她在聚會上曾遇到一名參加者,坦白自己考慮了好幾個月才決定報名,出席這個僅兩個小時的聚會。

「跨性別者太常被霸凌,她們連求助都害怕,不知道別人對自己伸出援手的機會,到底真不真實?」妃妃說,多數的跨性別者都沒有自信,作任何微小的改變前,都會先懷疑自己可不可以。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別認同,並不符合社會期望,這也造成跨性別者都背負著極大的精神壓力。

然而即使在真實生活中現身的風險很高,卻也有不少跨性別者渴望實際獲得資源與協助。熱線跨聚的負責人奧莉薇(本名蔡瑩芝),從近幾年人數的增長,感受到跨性別族群越來越願意走出門、找資源。

「台北是逐年增長,剛開始每次都有20–30人,今(2017)年九月報名人數暴增到70人。」奧莉薇解釋,自從熱線穩定在南、北、東舉辦跨聚以來,他們也觀察到臺灣各地跨性別族群不同的需求。

奧莉薇舉例,在高雄舉辦聚會時,固定都是10–20人左右。有很多人是從台南、屏東前來,特別詢問關於醫療資源的細節。許多南部的跨性別者,若在轉變過程中需要醫療資源,如:取得精神診斷證明與荷爾蒙療程,都得跑到北部求助。花蓮的跨性別者則有鄉村特有的出櫃壓力,由於地方人際網絡比城市緊密,現身的風險又比城市高出許多。

「我們第一次在花蓮辦跨聚,只來了一個人。她說,我們是她看到的第一個活生生的跨性別者。」奧莉薇說熱線的跨聚,在花蓮舉辦已約三年,每次出現的也僅有2–3人而已。東部的跨性別者既沒有資源,又不敢出現,實際的情況他們最為陌生。

不只跨性別者 跨父母也需要社會支持

熱線從2013年開始陸續舉辦跨聚,曾參與活動的年齡層分布很廣,從國、高中生,到高齡70歲都有,但主要仍是20–30歲的青年。又以學生或剛出社會的人為主,在跨越初期的跨性別者會特別需要資源。但奧莉薇也特別表示,這兩年也接觸到一些已婚、40–50歲左右的跨性別者,這是早期沒有的現象。

熱線跨聚的進行方式,主要是讓參加者圍坐成一圈,接著自我介紹。每次聚會聊的主題,多半由參加者討論決定,但總是不脫離醫療、家庭與工作三大議題,再者是探索認同。

「大家來這裡都是希望獲得支持、經驗跟資源,但每個人跨的歷程很不一樣,不過家庭幾乎是所有跨性別者,都過不去的問題。」奧莉薇說有些跨性別可能職場沒問題,但家庭卻卡關;有些人則是已獲得家人支持,卻找不到工作。熱線的做法是,把不同情況的跨性別者聚集在一起,讓他/她們彼此協助。奧莉薇也會邀請「比較資深」的跨性別者,談談他/她們的心路歷程。由於熱線另外也有舉辦跨父母聚會,義工們也會把其他跨性別者父母的心聲、難處,分享給在場的人參考。

聚會不只交流生活的經驗,也分享彼此的性別探索歷程。對仍處於認同探索階段的跨性別者而言,藉由他人經驗,也能刺激思考自己在性別光譜上的定位,進而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奧莉薇分享,有一名擔心的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來聚會求助,母親希望能幫助小孩找到她的性別認同。這個孩子初次來,臉上沒有笑容,也沒有能力與他人溝通。後來在聽他人分享自己的跨性別故事時,孩子居然笑了。而這名母親在一旁看著,居然感動地哭了起來。「她跟我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孩子的笑容。」奧莉薇說。

長久下來,由非營利組織舉辦的跨性別聚會,成為了許多跨性別者走出櫃子後的第一個家。這個大家庭包容了各式各樣不同情況的跨性別者,所有不被社會認可的秘密,都在這裡被溫柔地承接。

提起跨性別的社會適應,奧莉薇和妃妃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社會很現實!」長期陪伴跨性別者的奧莉薇觀察,擁有較好社會處境的跨性別者,通常具有幾個要件:外貌的pass程度較高、有自信、擁有穩定的工作、善於與人互動,以上四點環環相扣。

「我覺得跨性別生活要過得順遂,在於你能不能勇敢面對那些聲音,並反擊回去。」妃妃認為自己算是社會適應還不錯的跨性別者,但她也強調,學會反擊其實並不容易,勇氣的基礎是擁有足夠的自信。

然而擁有自信這件事,對大部分的跨性別來說是最難的事情。「在扭曲的環境裡,要長出健全的人格並不容易。」奧莉薇感嘆,在社會還不夠認識跨性別的時候,言語霸凌、家庭暴力常常使跨性別者患上憂鬱與其他精神疾病。朋友之間的鼓勵固然能成為支撐生活的其中一個力量,但家人的接納與社會的肯定,才是使跨性別者能好好活著的,最重要的事情。

--

--

黃硯琳 Yan-Lin Huang

Research Assistant of VR News Lab,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