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超過 70 人獲得 Medium 作家鋼鐵V 當面傳授個人品牌經營心法,你還不快上車?

NickWarm
策略先決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n 2, 2019
photo credit: YingShiou Tan

久仰 鋼鐵 “V” 走闖職場(薇琪徐)許久,剛加入 CMX 臉書社團沒多久就遇到這場活動,真的很幸運。大概四月中時,就開始有回歸經營個人品牌的想法,五月初參加 Live影響力 — 行銷微沙龍》閃琳 x 桌遊菜鳥 聽窄市場與自媒體的分享,五月底參加 Vicky 在 CMX 的分享。真是一個好的開始與結尾。

這篇文章會以 Vicky 的心法為主,並結合我個人經驗與其他讓我佩服的他山之石,依序談論

  1. 策略、紀律、medium 作家界的鋼鐵人
  2. 個人品牌的意義
  3. 探索自我定位
  4. 新手如何入門寫作
  5. medium 寫作技巧、策略
  6. 實驗鋼鐵V的心法
  7. 後記與活動逐字稿、心智圖

基本上,這也是我對個 人品牌的思考 以及 Medium寫作 的初步整理。

題外話:這篇會有大量連結,建議第一次閱讀時先不要點開連結,把文章讀完並按下 clap 以維持較佳的閱讀體驗。

接著讀第二遍時再連結到其他篇 medium 文章,按下追蹤作者,clap 該作者感謝作者寫很棒的經驗分享。

策略、紀律、Medium 作家界的鋼鐵人

最初對 Vicky 的印象只是文章寫得太好,讓我在 Medium Bookmarks 裡收藏了好幾篇,參加 CMX五月小聚單純是因為小粉絲想要朝聖大大的心情。

歡樂無比的開場舞跳完之後,Vicky 的一張投影片,吸我眼球的第一張投影片,是她專注地在KTV裡開筆電寫文章,這對我來說太震撼了,讓我不禁想要改編 終結孤單 的歌詞

大家開開心心出來玩,你卻埋頭寫作

這是 Vicky 圈我粉的第一個瞬間:

Vicky 很清楚她要的是什麼,才能有紀律徹底地執行寫作計畫。這讓我想到最近連續在好幾本書看到的一個概念「以終為始」。

我很喜歡「以終為始」這概念,徹底地執行自己的計劃,無論是寫作、健身、飲食控制,都需要紀律。但人都有惰性,如果沒把自己的願景時常放在心中,就很容易懈怠、偷懶、得過且過。

以終為始,決定自己的目標,然後為目標計劃執行細節,保持紀律徹底執行,懈怠時只要心中常懷自己的目標,才能有紀律的執行、驗證、修改策略、再執行、再驗證。

誠如當天我厚著臉皮去要 medium 帳號追蹤的 三年三班momo將的聯絡簿所言:要找到自己的北極星,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

Vicky 圈我粉的第二個瞬間:

Vicky 為了尋找寫作題材,先找出她有興趣的題材來下 google 關鍵字,把 google 前兩頁的所有文章讀完來尋找知識缺口,很刻意地運用自己的寫作框架,來組織一篇有爆紅潛力的文章。

為了搶流量,把 google 關鍵字前兩頁的所有文章看完,紀錄 google 排名在最前面的關鍵字,然後自己重新搭配組合文章標題的關鍵字來搶流量。

光是關鍵字排列組合的標題不夠,還運用人性來引爆話題

天啊,這太威猛了!!!我覺得我已經是很策略思考的人了,Vicky 居然比我還更厲害,只能拜倒在她的開場舞底下了。

個人品牌的意義

什麼是個人品牌?

找一個人會想到一個 tag 在他身上

讓人一想到相關主題就會聯想到你。人生路很長,只專注在自己的專業,但其他人不知道你很厲害,那麼機會永遠不會來到你身邊,必須建立交換價值,我更喜歡另一個露骨地說法

建立被利用的價值

創造個人價值、建立有效連結。無論是寫文章還是當 youtuber 拍影片,在網路世界留下足跡,建立動態履歷幫助自己在職涯路上走得更順遂。

工作某整程度上就是利益交換,你要為你的客戶(潛在雇主)寫一個導覽,讓對方知道你多優秀(網路上的個人威望),對方才有機會考慮買你單(雇用你),打造個人品牌是這個世代的工作者,越來越迫切需要的必備技能

個人品牌 = 專業 + 風格 + 信用

寫完文章後,也可以投稿 Tech Organe關鍵評論網 這類網路傳媒,讓更多的人認識你,增加存在感,強化召集力,產生社會影響力。

探索自我定位

人要花足夠的時間來了解自己,才能在專業之外,最大化槓桿自己的各種能力。但是要如何了解自己呢?問自己擅長什麼?然後觀察自己過去的行為嗎?

在此我想提一個今天剛讀到的反直覺觀點:

先褪去自己身上的標籤

  • 先發散:每個標籤都是一個界線,劃定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當你褪去標籤,解放自己進行多方面地探索、學習與嘗試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與經驗,從做中學,從做中體會自己要的是什麼?是什麼激發自己的熱情?
    鑽牛角尖地思考,無法找到答案,廣泛地嘗試才能探究自己的本質。
  • 再收斂:當你清楚你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之後,選擇你要的標籤,圍繞著這標籤,來打造你個人的品牌。

PS:強力推薦閱讀 寫在休學之後(終): 使命 這篇文章其中的 暸解自己 這節,獲益良多 。

新手如何入門寫作

photo credit: YingShiou Tan

這段是我當天分享的文字紀錄,並且再增加一些內容。

參加講座的聽眾,應該跟我一樣,大多數屬於受雇者,假如你沒有時間探索自己,至少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

  • 工作
  • 興趣

選一個主題,當作你這半年的寫作的大方向,新手不要兩個都寫,那太累了。

在此,我想推薦 自由書寫術 這本書,一開始不要想文章標題、架構、一堆有的沒的,你應該先動筆寫

決定好題目之後,一開始你甚至不需要組織成完整的句子,只需要各種關鍵字、片段的句子描述某種概念。

這些是你平時想過思考過,但是被丟到潛意識的各種想法,當你的大腦在放鬆的情況下,讓靈感自然浮現,假如你發現你想不出任何東西,那你現階段需要的是多讀書,多思考

累積好素材之後,你就可以把他們組織成具邏輯性的文字,一開始一定不會很完整,你會一修再修,寫到一個你滿意的程度後,給你的朋友看看語句是否通順,邏輯是否正確,

為你的文章找第一批讀者

然後再修改、再驗證,直到你的支援團體覺得OK了,再發佈到市場上(Medium)試水溫。

PS:為何推薦自由書寫會讓你更容易入門寫作,可以閱讀我以前寫的 大學時我讀書的方法 這篇文章

當你習慣寫作之後,假如你想要更厲害,也許就適合考慮 Vicky 的寫作框架

  • 亮觀點
  • 說現象
  • 做分析
  • 建架構
  • 下結論

5/31 晚上講座時間只有三個小時,內容又那麼豐富,當然不可能把細節講得很清楚,但是 Vicky 有推薦這幾本書

還不快買起來,讀完、實踐、驗證後,就能接近一點鋼鐵V的功力了。

Medium 寫作技巧、策略

在你開始第一篇文章之前,假如你想要像普通的部落格一樣,看起來美美的 layout 與部落格版型,那麼推薦你把文章發佈在 Medium Publication,而不是直接發在 Medium 帳號上面發文

假如你跟我一樣,覺得Medium 的 editor 很難用,那麼推薦你用私人的 gmail 申請 Quip ,在Quip 編輯好的內容,直接複製貼到 Medium 之後,再對排版做微調。

寫文章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希望使用一些小技巧,i.e:你給一個超連結,但是他是連到 Medium 的其中一個小節

寫完文章後,你不希望先發布文章,而是用 Draft Link Share(草稿連結分享)把你的文章給你的第一批讀者閱讀,檢視文章語句是否順暢,邏輯是否恰當

文章完成後,為了要讓文章有美美的縮圖,你可以自己上傳圖片,或是用 Unsplash 來插入無著作權的高解析度圖片

寫好文章之後,你會需要為你的文章加上 tag ,渴望讓更多人看到,但是 Medium 的 tag 幾乎都是給英語閱讀者,假如你想要給中文讀者,你可能會想要給文章加上中文 tag

文章發出去之後,你可能會想用 Medium Stats 來查看文章流量的數據分析,可以看看其他大大是如何看這資料的

當你會了上面這幾篇教的技巧之後,假如你想要知道更多 Medium 技巧,可以 follow 《M秘技策略》 — Medium

實驗鋼鐵V的心法

Vicky 讓我最震撼的,當屬於她為了搶流量,對文章標題的盡費盡苦心。所以我決定也來嘗試為標題而努力。

以下是我在思考這篇文章標題時,所做的候選名單

  1. 5/31 CMX 小聚:讓自己接近鋼鐵V一點點
  2. 凡人如何讓自己跟medium作家鋼鐵V一樣強大
  3. 超過 70人 獲得 medium作家鋼鐵V 當面傳授個人品牌經營心法,你還不快上車?

依我的個性,我通常會選擇用 2,而 3 也就是現在的文章標題,讓潛在的讀者覺得

假如我不趕快讀這篇文章,就輸人一大截了

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大嘗試,效果好不好?不知道。文章發出去之後,用 Medium Stats 驗證流量才知道,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機會擴大舒適圈。

至於70這數字是怎麼來的,它是參加活動之後,加入CMX 五月人物小聚的LINE群組人數。最初我印象中是6X人,短短幾小時後人數達72人,由於數字一直在增加,所以乾脆索性寫「超過70人」。

後記與活動逐字稿、心智圖

原本打算今年的第一篇超長文會是「心流」這題目,沒想到 鋼鐵V 的魅力硬生生地插隊讓我想為她寫篇長文,5/31 CMX 小聚活動真的是太棒了,也知道了許多讓人佩服的 Medium 寫手。

這篇心得充滿個人偏心、主觀想傳達的想法,如果想要獲得鋼鐵V當天傳授的詳細內容,推薦閱讀

--

--

NickWarm
策略先決

Rubyist。Nicholas aka Nick. Experienced in Ruby, Rails. I like to share the experiences what I lea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