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使用 Obsidian 將形成知識的過程變得視覺化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10 min readJun 2, 2021

前言

從今年 4 月開始認真研究 Obsidian 已經 2 個月了。

隨著研究的時間愈久,我愈發現這款工具的潛在威力無窮,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做筆記」的想像。雖然網路上有許多影片、文章介紹 Obsidian 的操作方法,但我認為不理解背後的運作原理,是沒有辦法用好 Obsidian 的。

接下來我會寫一系列關於 Obsidian 的文章,談談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我們,到底該如何用好這項工具。雖然 Obsidian 官方說這是一款筆記工具,但我認為:

Obsidian 不是一款「筆記管理」工具,而是一款「知識管理」工具。

知識管理?那是什麼東西?

別著急,讓我先簡單介紹到底什麼是「知識」。

一、知識組成模型 — DIKW

提到知識的組成,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知識組成模型 — DIKW。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

DIKW體系就是關於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體系。

當中每一層比下一層賦予某些特質。

資料層是最基本的,資訊層加入「內容」,知識層加入「如何去使用」,智慧層加入「什麼時候才用」。

看文字很難明白,不如直接看圖:

DIKW 模型
  • Data (資料)
任何你從外界得到的訊息,都算是 Data。
  • Information (資訊):加入內容
加入自我理解的內容,也就是將訊息經過自我消化與整理。
  • Knowledge (知識):了解如何使用
需要將 Information 不斷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融會貫通」。經過一段時間,你會形成一個個的知識主題,這些就是你對該主題的理解內容。
  • Wisdome : 了解什麼時候才用
有了 Knowledge,我們能依據不同問題,自由地組織知識來解決問題。

事實上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學習都有 DIKW 的影子,讓我舉一個例子說明。

二、知識到底怎麼來的?

小明是一個料理新手想要精通煮咖哩飯,於是他讀完了一本「如何做出美味的咖哩飯」的美食書。從一開始操作,到最後小明能做出一碗美味的咖哩飯,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Data (資料)

食譜書對於小明而言,就是「資料」。

小明一開始按書操作:

1. 食材備好。
2. 鍋熱油,洋蔥先下鍋爆香。
3. 雞腿肉下鍋拌炒。
4. 紅蘿蔔、馬鈴薯也下鍋,加水燉煮。 水量需要淹過食材。
5. 水滾後,加入咖哩塊調味。 蓋上鍋蓋轉小火繼續墩煮。
6. 待紅蘿蔔、馬鈴薯軟,雞肉熟,即完成。
7. 盛碗白飯,淋上咖哩醬,就可以開動啦!

就算他認為已經完全按照書上的步驟,一開始的成品肯定不好吃。也許飯煮得太爛、咖哩太稀、馬鈴薯切得太大塊…等。

這也是多數人學習上的盲點。

你看過、聽過的事情,未必就是真的了解了。再沒有加入自身的理解之前,它們都只是屬於「資料」。

Information (資訊)

一直到後來,小明知道了「食材備好」指的是馬鈴薯、雞肉、紅蘿蔔、白飯 ; 煮飯可以在備好食材後先煮、調理咖哩塊的水不能放太多、馬鈴薯大概切成比姆指稍大一點還不錯吃。

此時這些步驟對他來說已經不再只是書上的文字,他將書上內容與自己的經驗做對照,將訊息經過自我消化與整理,變成一條條能夠應用的「資訊」。

Knowledge (知識)

經過不斷的練習,小明開始掌握了煮咖哩飯的訣竅。此時小明也發現,做咖哩飯的某些步驟也可以拿來做其他菜,例如菜要怎麼切才能切的有效率、飯要怎麼煮才能煮的軟硬適中,有許多事情是共通的。

他查詢了網路,發現有些料理高手會將步驟單獨拆開練習,例如「刀功」、「炒菜」、「燉煮」…。對他們來說,如果能將這些「步驟」拆解出來分別練習與掌握,烹飪其實就是一連串獨立步驟的排列組合。

當小明將 Information 不斷的連結,例如切馬鈴薯的「刀功」也可以用在煮蘿蔔湯的切蘿蔔上,他就正在將煮菜的技巧「融會貫通」,形成「Knowledge」。

wisdom (智慧)

終於在不斷的烹煮下,小明掌握了多項烹飪技巧。此時他不再只是會做咖哩飯了,甚至親子丼、生魚片、炸天婦羅、烤魚…等菜餚都相當上手。他能夠依據不同的場合自在地搭配出各種菜餚,讓自己與朋友、家人都非常開心。

不同場合其實代表著不同的問題,例如「日常煮飯」和「朋友來家中聚餐」就是不同的問題情境。組合不同技能、烹飪出不同菜餚來滿足需求,此時的小明已經有了烹飪的「Wisdom」。

Photo by Vincent Keiman on Unsplash

三、Obsidian 如何幫助我們獲得知識?

將「記憶」外包出去

在小明煮咖哩飯的例子中,小明必須靠不斷地嘗試錯誤 (try and error),將data 逐步轉化成 wisdom。這些過程都發生在小明腦中,仰賴的是小明的大腦記憶,如果小明無法每一次都記起「原來我曾經有這樣的資訊」,那形成知識的速度就會非常緩慢。

事實上,人的大腦是非常不擅長記憶事情的,例如大家熟知的「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就是說明在沒有複習的狀況下,學習過的事物將隨著時間而逐漸忘記。

而 Obsidian 的強大之處。就是:

視覺化 DIKW 的步驟。

當我們可以將學習過的「資訊」、「知識」、「智慧」都紀錄在 Obsidian ,並透過軟體功能進行連結時,就能夠加速知識的形成。

使用 Obsidian 視覺化 DIKW 步驟

下方影片是使用 Obsidian 內建功能展示 DIKW 的形成過程。請留意:

  • 每個點都代表一則筆記,筆記與筆記進行連結就會形成一片「知識網」。
  • 每片「知識網」都代表你對某個主題的知識理解程度。
  • 每個點之所以顏色不同,是因為每則筆記的「狀態」不同,這個我會在之後的文章詳細解釋。
  • 「藍色」代表一則知識主題筆記,「棕色」代表一則 資料(data) 筆記 ; 「黃色」代表一則資訊 (information) 筆記,「綠色」代表一則知識 (knowledge) 筆記
  • 筆記的演化順序為「棕色」>「黃色」>「綠色」,相似性質的筆記會用一則「藍色」筆記進行連結 (請參考 MOC 筆記的概念)

若你對 Obsidian 有興趣,歡迎參考下方的系列教學文。

目前我推出了「Obsidian 學習包」課程,我設計了 21 堂課程來解說 Obsidian 的核心功能,並且舉一個實際流程 (怎麼寫日記) 來結合 21 堂課的內容。

👉 有興趣購買 Obsidian 學習包的朋友,歡迎點擊 表單購買

目前我也有提供 1 對 1 的 Obsidian 付費個人諮詢,幫助學員從 0 到 1 打造自己的網狀筆記系統,提升自己的創作產出。

Obsidian 系列教學文

1. 基礎篇 | Obsidian 全新手從這裡開始讀

2. 觀念篇 | 要讓 Obsidian 變得好用,先來了解背後的方法論

3. 筆記篇 | 開始在 Obsidian 中建立個人的網狀連結筆記系統

4. 插件篇 | 增強 Obsidian 功能的秘密武器

5. 整理篇 | Obsidian 資源彙整

6. 問答篇 | Obsidian 常見問題與答案

▶︎ 關於文章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2/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3/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關於我我是朱騏,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時間管理方法。1/ 我可以提供產品管理、時間管理、生產力工具的「個人問題諮詢」與「講座邀約」。2/ 若是個人諮詢,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吃頓晚餐,可透過 Email/ Facebook 跟我約時間,請參考「聯繫方式」。3/ 若是講座邀約,請直接使用 Email 聯繫。︎▶︎ 聯繫方式-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Facebook:請先加我個人好友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建立人脈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