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使用 Zettelkasten 筆記法?了解 4 種筆記形式的功能,以利後續筆記連結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13 min readMar 28, 2021

--

前言

我在 《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連結網路來活用筆記》介紹了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法,教授靠這個筆記方法在一生中出版了超過70本著作、400篇的學術論文,主題橫跨了多個領域包含社會學、生物學、數學、模控學、電腦科學。

目前關於 Zettelkasten 的中文學習資源偏少,甚至英文書籍也不多 ,畢竟 Luhmann 教授是德國人,研究此筆記方法的書籍也都是以德文為主。

如果想深入了解 Zettelkasten,國外論壇最推薦的就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by Sönke Ahrens,可以在他的個人網站上買到電子書。

《How to take smart notes》封面

Zettelkasten 的核心觀念就是「連結筆記」,但是筆記的形式會顯著地影響連結的難易度。

如果用樂高來做比喻,筆記的形式就像是一塊塊樂高。如果沒有對樂高的長、寬、高進行定義,那麼每個樂高尺寸都可能不同,組裝過程將異常困難。

這個概念套用在筆記中也是一樣的。如果筆記的形式沒有做定義,要進行後續的連結與延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該怎麼定義筆記的形式呢?

Sönke Ahrens 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提到筆記形式有 4 種¹,分別是:

  • Fleeting note (靈感筆記)
  • 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
  • Literature note (讀書筆記)
  • Project-related note (專案筆記)

這 4 種形式的筆記搭建起 Zettelkasten 筆記系統中的重要支柱,這篇文章就來整理書中對於「筆記 (note)」種類的定義。

目前這 4 種筆記都沒有標準的翻譯,因此文章內容都將使用英文。

一、Fleeting note

什麼是 Fleeting note ?

Fleeting note 就是靈感筆記,通常是 用來捕捉瞬間出現的靈感

其實我們早就會使用 Fleeting note了,甚至多數人的筆記都只有 Fleeting note。例如:

  • 散步時突然想到一個創意想法、一個解決專案難題的方法、一篇文章的點子
  • 看書時被刺激而產生的想法 (又稱為「Literature note」,下方會介紹)
  • 被老闆罵而突然想到的工作想法、生活中第一次嘗試某件事情的感觸

Fleeting note 有什麼特性?

Fleeting note 的紀錄是相當隨性的,且往往因時空、場地限制而不會紀錄完整的內容,只會快速記下幾個關鍵字。

例如在搭捷運時突然有個想法,此時用備忘錄、錄音 App 快速的將想法記錄下來。

此時的重點是「紀錄」,而不考慮內容的完整性。

Fleeting note 的問題

由於 Fleeting note 的內容都不完整,如果沒有後續的組織與整理,最後的結局不是被遺忘、就是沈積在筆記軟體/筆記本中。

許多人喜歡將資訊記錄在手機備忘錄但卻從來不整理,過了 1 個月後根本無法回想當時做紀錄的原因,最後只能無奈地刪掉。

這反映了 Fleeting note 的核心問題:

如果筆記未經整理,其實就是一堆沒用的訊息。

Photo by Valentina Conde on Unsplash

二、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

什麼是 Permanent note ?

Permanent note 是 將 Fleeting note 重新組織、整理、連結過後的筆記,通常能是一個邏輯完整的段落

Permanent note 常見於網誌、社群媒體貼文、新聞。

例如一篇 Facebook 貼文中,發文者會先將發生什麼事,並用 1–3 個案例組成內容,最後下個結論。貼文結構通常是:

  • 觀點:我想說什麼
  • 案例:為什麼我會這樣說,舉 1–3 個例子來佐證
  • 總結:因為這個主題,我的感覺是什麼

要檢驗 Permanent note 是否寫的完整,可以想:「如果今天有人影印這篇筆記,他能夠光看內容就知道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嗎?」

Permanent note 有什麼特性?

Permanent note 的內容是完整有架構的,它是我們腦中零碎想法 (fleeting note) 組合、排列、精煉後的成果。

師北宸在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中提到的 「萬能寫作法」,就可以很好地解釋 Permanent note 的結構,也就是上方說的觀點、案例、總結。

只要按照「萬能寫作法」的結構,每個人都可以將 Fleeting note 精煉成 Permanent note。

Permanent note 跟 Zettelkasten 的關係

Permanent note 在 Zettelkasten 中是最小的組成元素,必須符合「原子性 (Atomic) 」,也就是一篇筆記就是一個概念,不能多也不能少。

當一篇筆記中包含了 1 個以上的觀念時,就必須將筆記進行分拆,並且透過 「連結筆記」讓觀念結合在一起。

Zettelkasten 筆記法強調的就是:

任何的文章 (Article) 都由無數篇 Permanent note 所構成。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三、Literature note

Literature note 其實就是 我們常見的「讀書筆記」,但範圍並不局限於「書」。舉凡如 Podcast、網路文章、書籍、論文、雜誌…等,只要筆記的產生是經由閱讀外部資料所產生的心得,都算是 Literature note。

Literature note可以是 Fleeting note、也可以是 Permanent note,這要根據你的筆記完整度來決定。

為什麼 Sönke Ahrens 要定義 Literature note 呢?

雖然他沒有特別說明原因,但我想理由可能是:

人們藉由閱讀某個外部資料產生筆記,這個場景實在太常見了。

將特別常出現的筆記類別分開來,在組織筆記上確實會顯得更有條理。

Photo by Eugene Lagunov on Unsplash

四、Project-related note

什麼是 Project-related note ?

Project-related note 指的是 跟某個特定專案有關的筆記

什麼是「專案 (project)」呢?根據中華專案管理學會 的定義:

專案是指一個特殊而有一定限度的 (Finite)任務,或由一群聚相互關連性的工作所共同組合起來的任務,而該任務是以獲得特殊結果或圓滿達成某種成就為目標。

簡單來說,專案的特性就是:

  • 有「開始時間」跟「結束時間」
  • 有相似性質的任務組合而成
  • 為了達成某種目標

因此像是學術研究、數學研究、論文寫作,甚至你為了研究「某個問題」所寫的筆記,都可以算是 Project-related note 。

Project-related note 性質

Project-related note 有可能是 Fleeting note,也可能是 Permanent note。它的特點是:

  • Project-related note 只跟某個特定專案有關,是專門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存在
  • 跟專案相關的筆記都會被保存在一個資料夾中
  • 專案結束後筆記就會封存掉

假設我正在研究「如何學會基礎攝影?」,這就是一個專案。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會收集攝影中的許多知識 (如光圈、快門速度、ISO、感光元件),並且將資料都放在一個資料夾中,在解決完這個問題後就會把資料封存起來。

將 Project-related note 分開的好處是幫助我們聚焦,不會被其他關聯性低的筆記干擾。

對於 Project-related note 可能產生的疑問

你可能會好奇:「如何知道何時要建立一個 Project-related note 的資料夾?」

有兩個方法:

  • 從上到下 (Top-down)
  • 從下到上 (Bottom-up)

先來說從上到下 (Top-down),這是比較常見的形式。

例如我想要研究攝影,因此我會建立一個攝影資料夾,將相關的資料、筆記都丟在裡面。有趣的是,我們天生就喜歡從上到下來整理筆記。

從下到上則是另外一種策略。

我們一邊自由的記錄筆記,一邊觀察筆記的內容交集。到某個時間點你會發現,某些看似不相關的筆記,實際上都有關鍵字互相關聯。

但為什麼很少人會採用從下到上的筆記方式呢?

因為這個方法非常強調「連結關係」,我們要能夠看到筆記與筆記之間有連結,才能夠判斷筆記內容聚焦成某個主題。這也是傳統的筆記方法與筆記軟體難以做到的事情。

好消息是,近期的筆記軟體如 Obsidian、Roam Research、RemNote 都有支援「網狀圖檢視(Graph View)」,讓我們透過節點與連線來觀察筆記的關係。

Obsidian 中的網狀圖檢視(Graph View)

在 Obsidian 中可以透過上帝視角的方式,看到筆記連結中比較密集的一塊,這個網狀交集就是我在潛移默化之中感興趣的主題。

Obsidian 網狀圖

以下面這張圖來舉例,可看出我對於 Obsidian 的研究非常多,筆記之間有非常多的連結,因此我就可以替 Obsidian 另開一個專案來研究。

Obsidian 網狀圖聚焦主題

以上兩種方式都可以建立 Project-related note,最終目的都是幫助我們建構一個主題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結

最後幫大家做個總整理, 4 種筆記形式關係圖如下:

Zettelkasten 筆記關係圖

若你對 Obsidian 有興趣,歡迎參考下方的系列教學文。

Obsidian 系列教學文

1. 基礎篇 | Obsidian 全新手從這裡開始讀

2. 觀念篇 | 要讓 Obsidian 變得好用,先來了解背後的方法論

3. 筆記篇 | 開始在 Obsidian 中建立個人的網狀連結筆記系統

4. 插件篇 | 增強 Obsidian 功能的秘密武器

5. 整理篇 | Obsidian 資源彙整

6. 問答篇 | Obsidian 常見問題與答案

▶︎ 關於文章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2/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下方「Follow」我~3/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關於我我是朱騏,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喜歡研究各種生產力工具、時間管理方法。1/ 我可以提供產品管理、時間管理、生產力工具的「個人問題諮詢」與「講座邀約」。2/ 若是個人諮詢,可以請我喝杯咖啡、吃頓晚餐,可透過 Email/ Facebook 跟我約時間,請參考「聯繫方式」。3/ 若是講座邀約,請直接使用 Email 聯繫。︎▶︎ 聯繫方式-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Facebook:請先加我個人好友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建立人脈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

--

朱騏
PM的生產力工具箱

線上寫作教練,擁有 6 年的 SaaS 產品經理 & 2 年軟體技術寫手工作經驗。我專注寫 (1)技術寫作 (2)數位寫作 (3) 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 🤝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可參考 www.chichu.co/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