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目錄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Oct 27, 2017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戰後香港,早在1960年代初就有討論前途問題,最為人知是民主自治黨馬文輝,另還有亞洲出版社張國興,主張港人借英聯邦解殖,接濟湧港難民。

那些年,中共派系混戰波及香港。隨著文革蔓延、澳葡政府大幅讓步,香港左派人馬亦磨權擦掌。1967年,一場人造花廠勞資衝突演變成六七暴動。事件觸發更多人探問香港前途,有港大生撰文反省如何面對九七。事實上,當時社會一半是戰後出生青年人,成長經歷冷戰左右互搏,有自視中華文化真正傳人,也有認同西方進步思想。由於邊界區隔,多數人開始視香港為家,但不滿殖民統治。

雖然文革產生混亂局面,但中共海外統戰繼續開枝散葉,有毛派意見領袖以流行社會科學包裝新套民族主義,在青年人當中植入「回歸」思想,影響後來學運社運。隨著世界學運潮流、美國外交轉向,香港大專生先後因中文運動和保釣熱血起來,反殖與愛國路線一度結合,但未幾即分道揚鑣。「反貪污、捉葛柏」令很多青年轉到集中關心本地社會,其餘受毛派影響學生,則繼續推動「認識中國,促進統一」事業。

  1. 馬文輝是先施公司耶教資本家馬應彪後人,做生意手到拿來,卻甚關注社會公平。1960年代創「香港民主自治黨」提出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城邦自治理念,在狹縫中鼓勵港人自尊自重。[詳情]
  2. 網友上載星期二檔案記者李汶靜訪問民主自治前輩馬文輝珍貴片段,回顧馬自楊慕琦年代以來的政治參與,也一睹他晚年境況。 [詳情]
  1. 張國興倡議香港本位前途方案
    1960年代,資深記者張國興擔任亞洲出版社社長期間接連撰文談民族自決構想,是當時馬文輝外另一香港本位前途倡議者。 [詳情]
  2. 戴麟趾上任,蘇聯搞香港
    彈丸之地、兵家必爭,列強虎視眈眈。精英逐利、難民求安,港人前路茫茫。 [詳情]
  3. 新界約滿,香港堪憂
    早在1960年代初,亞洲出版社張國興就談新界租約期滿影響,促港人著緊本身前途。回顧殖民地發跡雖偶然,但此後卻從不缺戰略考量。[詳情]
  4. 拆局拆彈,自強自重
    1964年,亞洲出版社社長張國興談香港前途問題,既拆土地問題,又拆國際棋局,籲港人踴躍發聲,勿被帝國綁架掠奪。 [詳情]
  5. 借助英聯邦解殖
    1960年代上葉,香港有人提倡透過英聯邦解殖構想。1972年聯合國通過將香港剔出殖民地名單,這主張即此路無門。[詳情]
  6. 民族自決考外篇:港大港豬論
    話說港豬論自古已有。六七暴動前,有港大生認為九七決定港人性格被動,自治前景悲觀。[詳情]
  7. [文獻] 美共抨擊中共利用香港,毛澤東親筆還擊(1963)
    1963年美共嘲諷中共邊鼓吹古巴抗美,邊允許香港殖民地存在。毛澤東親筆撰社論還擊,稱港澳是歷史問題,時機成熟會和平解決。[詳情]
  8. [文獻] 莫斯科壇要求港澳獨立,中共嚴正譴責(1964)
    1964年中蘇交惡,莫斯科世界青年論壇通過解放港澳等地,中共嚴正譴責有人幕後操縱大會,反華多過反美。[詳情]
  9. 民族自決考外篇:反共KOL萬人傑
    1967年,老報人陳子雋眼見文革禍延香港,以筆名萬人傑寫政論,與當時商台林彬堪稱反共KOL。其後林彬遭燒死,萬人傑逃過劫數。[詳情]
  10. 民族自決考外篇:六七暴動催生大眾化政論雜誌
    六七暴動期間,林彬慘遭燒死,同受死亡恐嚇的老報人萬人傑則創辦大眾化政論雜誌《萬人雜誌》,一直出版至1980年代初止。[詳情]

相關材料:

  • 考古現場 003:新中國成立前夕,英左派關注香港地位
    1949年5月,英左派人民反帝大會倫敦支部決議,香港地位應「由人民的意志而非由貿易或軍略考慮決定」。[詳情]
  • 考古現場 007:葉錫恩、蘇守忠談香港前途
    1970年代初香港再蘊釀市政局改革,有雜誌探討政制,當年天星絕食蘇守忠訪市政局議員葉錫恩談香港前途。[詳情]
  • 考古現場 008:謝家駒談香港前途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謝家駒,年青時曾撰文談香港前途,指香港要在大國利益平衡中爭取脆弱自治,有如巨人掌中雛鳥。[詳情]
  1. [文獻]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2012)
    張家偉的研究幾乎概括當時主要課題,也揭示後來「好學生共識政治」的前世今生。 [詳情]
  2. 派系混戰亂局,難民社會團結撐政府
    1967年人造花廠勞資衝突演變成抗英大戰,《星島》鄭郁郎預視港府從過去純倚重精英轉至拉攏普羅大眾。[詳情]
  3. 政治代理戰‧緣起
    那些年文革蔓延,澳葡政府讓步,香港亦磨權擦掌。1967年人造花廠工潮,工人蕭劍輝被警方打傷,香港左派即奉為樣辦推鬥爭浪潮。[詳情]
  4. 政治代理戰‧升級
    隨著北京多次譴責港英鎮壓,左派以為要收回香港,動員港九各界升級反抗,沙頭角邊境一度劍拔弩張。 [詳情]
  5. 政治代理戰‧落幕
    左派全港大罷工不果,策動土製菠蘿陣,但隨文革落幕亦鳴金收兵。多年統戰工作幾乎清袋,前線元氣最傷。[詳情]
  6. [文獻] 丁友光論香港六七前程
    暴動觸發更多人問香港前途,7月《明報月刊》丁友光從政治修辭、經濟和軍事分析北京開戰利弊,評估中方不會趁機收回香港。[詳情]
  7. [文獻] 文化人聚首談香港六七前程
    1967年7月有文化人聚首拆局,有談國際軍事形勢,有直指左派對即時收回香港有保留,有認為港人應從此關心前途。[詳情]
  8. [文獻] 項莊(1967) 香港的命運
    1967年,香港左派借工潮爆反政府鬥爭,在5月高峰後曾一度回落。作家項莊奮筆疾書,呼籲民眾千萬不可鬆懈。[詳情]
  9. [文獻] 項莊(1967) 港人無退路,須放棄幻想
    六七時作家項莊撰小冊子警告港人全無退路,無論擁抱民族大義抑或中立都不能保命,惟一生路是認清現實,挺身出聲。[詳情]
  10. [文獻] 港大生談九七問題(1967)
    六七期間,港大《學苑》曾撰社論反對社會動亂;又有港大生撰文反省自覺精英如何面對九七新界約滿之影響。 [詳情]
  11. [文獻] 港大生談歷史民族常識(1967)
    1967年7月《學苑》,作者龍戰回應自稱「港大鬥委會」人士質問,以歷史角度商榷對方之民族主張。 [詳情]

相關材料:

  • 考古現場 014:六七暴動與警隊改革
    六七對警隊改革影響深遠,最直接是規定所有警員受基本防暴訓練;其次是改善警民關係;另又重組刑事偵緝處瓦解華探長山頭勢力。[詳情]
  • 考古現場 023:少年警訊成立,中方曾甚有顧慮
    1970年代警隊延續六七時策略設公共關係科、少年警訊和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當局情報顯示,中方曾擔心少訊起社區監視作用。[詳情]
  • 考古現場 025:放寬入伍條件,基礎培養新血
    六七後警隊大幅改革擴充人手,為成功招募不惜放寬入伍條件,另成立警察少年訓練學校收中三學生保送會考。 [詳情]
  • 考古現場 031:澳門一二三事件與一國兩制典範
    被評為一國兩制典範的澳門,其實自1966年「一二‧三事件」後已半解放。有網上影片探討該段歷史,也提及對香港六七暴動影響。[詳情]
  1. 文青憤青誕生
    1960至1970年代,社會一半是年輕人,有自資油印文藝作品,有全裸實驗電影,也有絕食引發騷動,在壓抑中尋找出口。[詳情]
  2. 戰後嬰兒潮崛起
    戰後一代成長經歷冷戰,想視香港為家卻不滿殖民統治,好些人受世界學運浪潮啟發,擁抱新左翼思潮以至不同程度民族主義。[詳情]
  3. 毋須強迫親英,港人自願西化
    話說昔日港府推行英式教育,學生毋須強迫親英,但潛移默化使不少人嚮往英國傳統,連本地左派都自認西化。[詳情]
  4. [文獻] 吳靄儀為愛國學英文(1963)
    1963年,中五學生吳靄儀在《中國學生周報》回應坊間民族論爭,指讀英文交外國朋友不是恥辱,而是為民族光榮。[詳情]
  5. 反殖愛國共冶一爐
    隨著世界學運興起、美國外交轉向與全球華人統戰浪潮至,香港大專生先後嚮應中文運動和保釣運動,反殖反帝民族認同共冶一爐。[詳情]
  6. [文獻] 吳仲賢(1970) 香港差過非洲殖民地
    70年代社運青年吳仲賢描述同代無根狀況,大國夾縫下被迫做順民,即使推翻港英也無從解殖自主,情況慘過非洲。[詳情]
  7. [文獻] 關品方(1971) 擺脫苦悶,無根青年保釣愛國
    1971年,港大《學苑》關品方呼籲無根青年人為保國土與全球華人一起奮鬥,作者後來成為中策組特邀顧問。[詳情]
  8. 毛派青年奪保釣領導
    1970年代初香港釣運,毛派保釣會、無政府主義《70年代》與學聯鼎足而立。毛派奪得領導地位,將學生推至「認識中國,促進統一」。[詳情]
  9. 打擊異己,騎劫運動
    1971年港青響應留美學生搞釣運,保釣會排擠搶功爭權,引來《70年代》吳仲賢不滿,炮轟「毛派」魯凡之與其師包錯石手段卑鄙。[詳情]
  10. [文獻] 羅永生(2015) 1960–70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
    1960年代末,毛派崛起滲透文社,意見領袖包錯石以流行社會科學包裝政治民族主義,向青年人植入「回歸」思想,影響後來學運社運。[詳情]
  11. 中美破冰,世界潮流往左走
    美國為制衡蘇聯與中共破冰,歐美對中國產生興趣。這浪潮與保釣民族主義結合,將香港學界推至「認識中國,促進統一」方向。[詳情]
  12. 港大中大組團北上開眼界
    港大中大掀起認祖國熱,學生先後組團北上,見酒店工人也看《參考消息》,發現國家很開放,後悔自己多年來受矇蔽。[詳情]
  13. 港大生北上獲尊貴禮遇
    港大學生會首次組團北上,沿途獲老校友名學者接待,南京長江大橋全橋亮燈。回程後有團員說,更深信中共路線正確。[詳情]
  14. 首屆中國周,認祖親華成學界主流
    1973年,香港反貪運動瓶頸,學聯響應革命外交路線辦「中國周」提高同學民族感情,以愛國反霸、認祖親華回應現況。[詳情]
  15. 愛國反霸、促進統一
    1974年學聯成立國是小組推聯校活動,除了提高民族意識,更重要是支持中國統一,令香港成為全球華人認祖重鎮。[詳情]
  16. 葛柏與本地社運
    當年學運反殖與愛國路線一度結合,但葛柏事件令很多青年集中關心本地事務。反貪運動不久廉署成立,參與者對「成功爭取」頗意外。[詳情]

相關材料:

  • 考古現場 034:港大回國觀光團專訪
    1970年代,港大學生會率先辦28天中國觀光團,為增進了解,出發前要學唱革命歌曲,閱讀毛澤東選集及共產主義理論。 [詳情]
  • 考古現場 035:學者校友勉勵港大生,改造思想多讀馬列毛
    1971年港大生北上獲學者校友接待,錢偉長教授說文革最大收穫是成為人民一員;劉仙洲教授則勸青年多讀馬列毛,是史上最正確思想。[詳情]
  • 考古現場 036:港大生談北上見聞,被傳媒指頭腦簡單
    港大觀光團辦記招分享北上見聞,形容國家朝氣蓬勃,市場繁榮興旺,副食品供應充足,解放軍有能又講道理,被傳媒指頭腦簡單。[詳情]
  • 考古現場 037:上海市革委朱永嘉談香港前途
    1971年港大學生北上問及上海市革委會朱永嘉香港前途,朱說學運有助奴化人民覺醒。多場領導座談,每逢問及林彪即氣氛大變。[詳情]
  • 考古現場 038:北上港大生會遇文革同胞
    1971年北上港大生,有聽幼兒叫「打倒劉少奇」;也有見武漢鋼鐵幫助亞非拉,擔心毛後中國會失傳偉大精神。[詳情]
  • 考古現場 040:大專院校紛紛推認祖活動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漸增,各大專院校紛紛推認祖活動,有研究毛語錄、唱紅歌,也有播樣板戲,更有揚言支持兩岸統一。 [詳情]
  • 考古現場 042:中國周數白欖,籲同學睡獅醒
    學聯第二屆中國週規模更盛,展覽吸引大批中學生,有數白欖呼籲同學勿再胡混,應為祖國遠大理想奮鬥。 [詳情]
  • 考古現場 043:千人爭聽韓素音,論中國扶掖第三世界
    學聯會長於北京「偶遇」世界名作家韓素音邀她來港演說,三千多大專及中學師生迫爆爭聽中國革命如何解放群眾,令第三世界抬頭。[詳情]
  • 考古現場 044:洪若詩論赤腳醫生奇蹟,鼓勵港生多讀毛主席
    旅華十五年英國名醫洪若詩應港大、理工和中大學生邀請演講,盛讚赤腳醫生創造基層醫療奇蹟,鼓勵同學多讀毛澤東著作。[詳情]
  • 考古現場 045:近代史圖片展覽,認識國難促統一
    1974年10月,學聯在港大陸佑堂舉辦「中國近代史圖片展覽」,從民族角度看國家燦爛成就與兩岸統一必要。[詳情]
  • 考古現場 047:中國周高潮,統一問題研討會
    1974年10月20日,千多學生冒雨參加「中國統一問題研討會」,幾位曾旅美講者談大陸成功與台灣不濟,強調統一是歷史必然。[詳情]
  • 考古現場 059:火紅青年大鳴大放,攀登社會繁榮階梯
    火紅年代,左翼思潮在香港與西方學運持續發酵,好些戰後青年後來扶搖直上,有認為造反有理,也有斷然從商。[詳情]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