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目錄

Editor
recall-hk
Published in
16 min readOct 27, 2017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1970年代,美國為制衡蘇聯並收拾越戰殘局,不惜與中共破冰。隨著中國加入聯合國,港澳被剔出殖民地名單,英政府與港媒接連淡化。隨著英國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和蘇彝士運河一進一退,殖民地難再經營。英內閣認為立即撤出香港會損失慘重,為保障利益,要在中方出手前安排妥當,港府即使不能自治也要攏絡民心,打造繁榮美景,增加日後談判籌碼。

港督麥理浩上任後,一方面著手改善政府形象,提升港人生活水平;另方面對民間勢力分而治之,既監視打壓又培植吸納。那些年,不少戰後學運青年成為壓力團體骨幹,透過論政和聯合行動為弱勢發聲。在港府刻意經營下,部份議題得成功爭取,社運精英亦得進入建制。

總警司葛柏貪污案是1970年代「善治」重要轉折。話說港府貪污歷史悠久,麥理浩曾力阻輿論揭醜聞,但由於群情洶湧,只好決心設立廉署,卻間接引爆警察叛變這空前危機。在社會普遍支持下,港督終透過局部特赦令收復失地,平息事件。

十年施政為麥理浩贏得聲望,也成了「民生緊要過民主」、「中港大不同」始作俑者,令無數港人在不涉政治的合理管治幻象裡,眼巴巴看著前途成為定局卻無所作為。

  1. 1970年代初,港大教授預測九七有信心危機
    中國在聯合國提出把港澳從殖民地名單剔走,港大政治系教授撰文警告,認為新界租約無法單獨處理,九七信心問題將影響金融發展。[詳情]
  2. [文獻] 前途問題先聲: Peter Harris(1972.01) “The International Future of Hongkong”
    學者分析隨著中美破冰,北京可無後顧之憂應付蘇俄與日本,香港前途很大程度繫於中國在東亞勢力消長。[詳情]
  3. 中國加入聯合國,各方相信香港前途無礙
    1971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包括馬文輝等各方都認為在國際約束下,香港可見將來前途無礙。[詳情]
  4. 中國要求港澳剔出殖民地,英廷港媒低調觀望
    中國入聯合國,隨即去信提出把港澳從殖民地名單剔走。有學者撰文籲各方留意,英政府低姿態處理,港媒則籲大眾不必過慮。[詳情]
  5. 中英好香港好,柏立基勸勿憂新界租約
    1971年港督柏立基接受訪問,預告即將上任的舊部屬麥理浩有助中英關係,港人不必擔心新界租約。[詳情]
  6. 戴麟趾卸任,承認中國勢必收回香港
    港督戴麟趾卸任後到夏威夷講學,直認香港雖有利用價值,但遲早被中國收回,沒有轉寰餘地。 [詳情]
  7. 地緣因素決定香港命運
    港督戴麟趾卸任後表示,香港未有民主自治,主要是地緣因素影響,其次是市民政治冷感。 [詳情]
  8. 「中港大不同」始作俑者
    港督麥理浩上任,高調實行社會改革,提升港人生活水平。一切背後都是戰略部署,為不久將來談判香港前途增籌碼。 [詳情]
  9. 英前首相訪華,香港問題押後
    1974年英保守黨前首相希斯應邀到北京會見領導人。有分析指拉攏希斯是為牽制蘇聯,香港短期不會劇變。 [詳情]
  10. [文獻] 林行止(1976.12):漂泊寄居等運到,不如決心買個島
    當年毛澤東逝世,鄧小平尚未復出,信報林行止提議港人考慮在美國買島重振工業自建家園。[詳情]
  11. [文獻] 鞏固愛國反霸戰線,保證商品出口港澳(1977)
    隨著四人幫下台,老革命鄧小平復出。外貿部長李強說,貿易是實現四化建設強國重要戰線。至於港澳前途,待條件成熟再解決。 [詳情]
  12. [文獻] 〈香港人的意識死結與出路〉(1978)
    1978年5月,麥理浩訪京前一年,政評人史嘉娜拆局說,香港地位在於中英港三方均勢,呼籲港人積極自謀出路。[詳情]
  13. [文獻] N.J. Miners(1978):香港是英貨陳列室,中國出口處理站
    麥理浩訪京前一年,有學者分析中國開放政策下,香港為中英帶來巨大商機,故有機會談判修訂新界租約,不過民族感情是變數。[詳情]
  14. 冷戰破局中美建交,兩岸四地風雲詭譎
    當年中美建交,美方以《台灣關係法》取代過去正式外交聯繫,北京展開新一波對台統戰,並引伸出收回香港計劃。[詳情]
  15. 一國兩制雛型,北京對台「和平」攻勢
    中美建交,領導人鄧小平首度訪美,說尊重台灣現體制,被認為是一國兩制雛型。鄧又稱希望和平統一,但不能徹底放棄武力。[詳情]
  16. 統戰台灣未竟,香港成民主回歸示範
    1979年中美建交,北京提出和平統一台灣政策促國共談判遭拒,一國兩制未及台灣,卻成收回港澳政策示範。[詳情]

相關材料:

  • 考古現場 002:概讀戰前戰後報章,影響香港前途兩個基本主題是生意定位和地緣影響,兩者某程度也互為因果。[詳情]
  • 考古現場 004:尼克遜訪華,香港報攤出畫報紀念,資深報人萬人傑與岳鶱分別從台灣防衛和經濟角度簡評,認為香港前途短期尚樂觀。 [詳情]
  • 考古現場 009:港督戴麟趾缷任前,有雜誌訪問胡鴻烈、馬文輝等談政制與香港前途。 [詳情]
  1. 維繫港人信心,不能自治也要「善治」
    1960年代末英國研判殖民地難再經營,但即時撤出香港會陷亂局,為保利益維繫港人信心要打造繁榮美景,待適當時機與中方談判。[詳情]
  2. 戰後地緣局勢劇變,港府主動親民拆彈
    戰後港府步步為營防管治危機,民政主任計劃就是港府六七後高調介入民間工具,也成不少人眼中「善治」之始。 [詳情]
  3. [文獻] 非政治式本地化源起: Chi-Kwan Mark(2014) “Development without Decolonisation?”
    歷史學者麥志坤從戰後香港和英國歐亞戰略佈局,分析倫敦長遠撤退策略,有助了解1970年代香港奇特的非政治式本地化起源。[詳情]
  4. 葛柏與當代警察改革
    葛柏事件是麥理浩十年「善治」重要轉折,它迫使港督成立ICAC,簡接引爆警察叛變,卻又成為改革警隊動力。 [詳情]
  5. 葛柏醜聞損聲望,麥理浩急忙反貪
    港督麥理浩為打造開明善治形象,曾阻輿論揭貪污醜聞。但葛柏事件群情洶湧,港督終設獨立反貪部門,把政治炸彈扭轉成籌碼。 [詳情]
  6. 廉署成立,宣揚專業硬朗形象
    廉署成立,當局透過廣告和劇集宣揚反貪決心,挽救市民信心,並為廉署調查員塑造專業硬朗形象,吸引大批年輕人應徵。 [詳情]
  7. 為拆葛柏政治彈,港督與英撐到底
    總警司葛柏潛逃,倫敦因證據不足拒引渡,反建議派英警到港調查。港督為免倫敦出手令民心更插水,急成立廉署,千方百計擒大老虎。[詳情]
  8. 廉署雷厲風行,引發警察叛變危機
    油麻地果欄案大規模搜捕,激發百多名現職退職警員衝上廉署抗議。當時傳聞若無特赦,警察將與黑社會聯手叛變。[詳情]
  9. 社會瓦解邊緣,港府局部特赦止蝕
    過千警察包圍廉署令港督陷兩難:派英軍鎮壓會使對方更團結反抗;全面退讓則等於放棄秩序。唯一辦法是局部特赦孤立小撮帶頭警察。[詳情]
  10. 特赦令平息衝突,市民為廉署打氣
    麥理浩頒特赦令平息警廉衝突,新成立廉署上下無不洩氣。從前逆來順受的市民,卻紛紛致電廉署舉報中心打氣。 [詳情]
  11. 油麻地果欄案,警員革職留退休金
    特赦令平息警廉衝突,但規模最大油麻地果欄案百多涉案警員未受惠。最後港府僅起訴26人,百多警員提早退休食長糧。[詳情]
  12. 改善警廉關係,教育大眾防貪
    警廉衝突後,倫敦派建議整頓警隊改善警廉關係。此後廉署把調查重心由警隊轉到商業機構,並致力透過傳媒介加強公眾反貪意識。[詳情]
  13. 壓力團體與自主幻象
    六七後港督致力改善政府形象架構,對民間分而治之,吸納了不少壓力團體大專青年入建制,塑造出不涉主權的合理管治幻象。[詳情]
  14. 毛澤東逝世,麥理浩借機向中方示好
    1976年毛澤東逝世,港督麥理浩弔唁表善意,其後獲邀訪京見鄧小平,未問及新界租約已撞鐵板,返港時仍笑著為中港直通車剪綵。[詳情]
  15. 中總組團北上考察,港商冀盼國家開放
    早在改革開放前,中總已不斷帶港商返大陸尋找貢獻機會。玩具大王林亮曾被充公資產,鄧小平復出後,決定再北上設廠。[詳情]
  16. 數十萬人逃港潮,習仲勳促改革救亡
    文革落幕,數十萬民眾撲向邊境要逃往香港。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勳得悉中港差距巨大,遂向中共中央要求放權引外資救亡。[詳情]
  17. 解決逃亡潮,自籌資金向港取經
    1978年習仲勳任廣東省委書記,見民眾大舉投奔香港,想到用特殊政策振經濟,中央著其自行籌組資金辦事。[詳情]
  18. 改革開放加劇偷渡潮,麥理浩北上求助
    昔日香港透過抵壘政策吸納偷渡者做廉價勞工。但隨逃港潮加劇,港府認為難再接收,港督麥理浩北上取得中方默契,實行即捕即解。[詳情]
  19. 港商充當先頭部隊,為中國開放省招牌
    鄧小平宣佈開放政策要引入外資,但外間普遍欠信心。包玉剛、霍英東、李嘉誠等港商充當先頭部隊來首批資金、技術和人脈。[詳情]
  20. 經濟多元化成空,港商虎視中國市場
    1970年代末,全球衰退令香港經濟受壓,港督設委員會研究,報告書了無新意,最貼市是描述港資北移,人人憧憬做轉口和技術買辦。[詳情]
  21. 麥督離任,搭建橋樑促中國四化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破冰行引爆香港前途問題,至離任都無法收拾,卻成功促進粵港往來,為中國現代化搭橋鋪路。[詳情]
  22. 汕頭改革缺錢開局,仿傚香港賣地籌款
    當年開放改革,汕頭市欠錢開局。南洋商業銀行莊世平獻計當局仿傚香港賣地,自此開創土地交易先河,地方政府財源滾滾來。[詳情]
  23. 血濃於水易話為,低稅廉勞顯優勢
    文革結束後,中國亟需資金促經濟發展。紅色銀行家莊世平建議當局參考香港設低稅制度,善用廉價勞力和僑胞鄉情爭取外資。[詳情]
  24. 捱義氣中國人,美心老闆墊資「京製」飛機餐
    當年中美建交,鄧小平訪美拍板兩地直航協議,但中國無飛機配餐設備。中方找來美心創辦人伍沾德墊資500萬買機器成立航空食品廠。[詳情]
  25. 突破美國封鎖,港商訂先進機器轉送北京
    當年美心家族籌辦首間合資航空食品廠,邀生意拍檔牛奶公司和東亞銀行入股,又以港商名義訂購先進機器送北京,突破美國禁運。[詳情]
  26. 鄧小平拍板,工人抗拒香港資本家
    美心家族籌辦首間合資企業,墊資巨款買機器,引進港式法律會計,接受過政治審查終得領導人拍板。一班工人則說,資本家又來了。[詳情]
  27. 首間中外合資企業,引進港式管理法制
    當年美心集團家族成員獲北京信任,設首間中外合資企業,引進國際水平管理,後來更拉隊為中國招商引資。[詳情]
  28. 各國對港貿易制裁,貿發局北上尋商機
    1980年代初世界經濟衰退,香港受國際貿易制裁打擊,適逢中國開放改革,貿發局多次組團北上開拓市場,港商開始將生產線北移。[詳情]
  29. 中港貿易急升,趙紫陽讚兩地齊富貴
    當年改革開放,中港貿易急升。鄧蓮如率貿發局到北京設辦事處,總理趙紫陽說中港合作潛力大,兩地互補互利共同發展。[詳情]
  30. 頭號貿易伙伴,中國借香港買先進機器
    前途談判後中國取代美國成香港頭號貿易伙伴,當時中國嚴限消費品進口,但無任歡迎生產設備,不少港商看準機會轉售先進機器。[詳情]
  31. 改革開放競逐外資,中小港商呼風喚雨
    那些年改革開放,一班中小廠商北上打江山。政策混亂時期,各地競逐外資,有關係者呼風喚雨,也有不少港商誤墮法網破產坐監。[詳情]
  32. [文獻] 《改革開放對話錄》(1990):北上港商看香港地位
    昔日改革開放,中國首間合資企業負責人伍淑清在《大公報》分享營商體會,後來結集出版,反映當時北上港商看法。[詳情]
  33. 追趕現代化水平,中國學員赴港取經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為追趕科技與管理水平,各單位紛紛派員往外取經,香港成為中國現代化重要師傅。[詳情]
  34. 營商科技漁農管理,香港充當中國師傅
    那些年開放改革以香港做現代化樣板,李兆基、鄭裕彤等曾透過基金會名義長期安排中國公務員來港受訓。[詳情]
  35. 國企派員來港受訓,惡補各種營商技能
    改革開放初期,一批批國企人員專程來港,學習各種利潤為本的資本主義營商技能。由於兩地差距大,學員遇不少困難。[詳情]
  36. 技術轉讓供不應求,本地中層一度真空
    那些年改革開放,港商北上開合資企業,提供快餐式技術轉讓。需求熾熱的中國市場吸納了大批香港導師,一度令香港中層人才真空。[詳情]
  37. 工業跑輸三小龍,高官論調仍樂觀
    九七前夕香港工業跑輸亞洲三小龍。港府強調生產北移無問題,香港仍是營運中心;本地廠商則警告一旦失集聚效應,總部沒必要留港。[詳情]
  38. 高科技廠呻融資難,港府拒做借貸擔保
    後過渡期香港,有意發展高科技廠商嘆融資難被迫搬上大陸。工業署長葉劉淑儀說,政府不是銀行家,個別公司要靠本身實力。[詳情]
  39. 艱苦創立本地航空,拱手相讓大內紅人
    香港前途拍板,有港商看準時勢創港龍航空,卻接連受利益版塊夾擊。船王包玉剛應邀掌舵,突然收指示,把生意拱手讓給大內紅人。[詳情]
  40. 避險南遷香港發圍,重返中國憧憬九七
    英資商行太古戰後南遷香港發展,得港府支持掌握政經命脈,過渡期引入中資股東,六四後率先會見總理李鵬,得重返中國龐大市場。[詳情]
  41. 香港法律專才獻計,掃除H股上市障礙
    六四後中國當局決心進行猛烈經濟改革,金融法律專家梁定邦與中方人員成立秘密小組,協助國企來港集資。[詳情]
  42. 改革好友海產大王,中國漁獲傾銷日本
    中總會長蔡冠深父親蔡繼有六七時包攬中國海產直銷日本,蔡冠深在改革開放時接掌,透過貸款漁民擴展中國貨源,越做越大。[詳情]

相關材料:

  • 考古現場 010:兩次暴動前夕,官方已預算要本地改革
    學者李彭廣引官方檔案說明,早在1960年代兩次暴動前夕,英政府已看到香港陷危機,但地緣壓力下改革難辦。[詳情]
  • 考古現場 013:成立廉署前夕,香港倫敦關係緊張
    港督急成立廉署,除了受葛柏事件影響,更源於香港倫敦自1960年代以來緊張關係。[詳情]
  • 考古現場 015: 現代化改革前夕,警察形象低落
    曾幾何時由於貪污濫權嚴重,港人對警隊有很大戒心,1970年代《獅子山下》一集,就講新入職警員飽受市民白眼。 [詳情]
  • 考古現場 016: 社區警察重建形象,官民溝通贏取信任
    1960年代兩次大型暴動證明,準軍事化手段未夠防社會危機。港府著手各種改革,《獅子山下》一集講當局借新生代警員贏街坊信任。[詳情]
  • 考古現場 017:電影公司拍片招募,強調當差值得信賴
    1970年代,為洗脫警察貪腐形象,當局邀電影公司拍片,強調加入警隊待遇優厚,更是值得信賴的男子漢。 [詳情]
  • 考古現場 018:韓德借錢打官司遭拒,爆料助港府引渡葛柏
    1973年,正受審的資深警官韓德向警務處長申請巨款支付訟費遭拒,後來貪污罪成,卻也成了葛柏案污點證人。 [詳情]
  • 考古現場 019:警政改革初期,新血現害群之馬
    1973年警隊透過擴大編制提高薪酬招新血,不足一年爆出有警員穿著軍裝行劫,法官建議警方更心甄選聘用。[詳情]
  • 考古現場 020:市民畏懼官府,遭冒警劫未敢報案
    《獅子山下》一幕講街坊被冒警行劫,還遭恐嚇不要張揚,後幸得真警察幫忙捉賊。故事反映曾經港人畏懼官府,助長類似打劫手法。 [詳情]
  • 考古現場 021:半軍事化殖民警察,政治審查分而治之
    與英國民警不同,香港警隊成立時已是半軍事化隊伍,二戰後為防特務滲透,除審查政治聯繫,更曾聘澳門葡人秘密肅清間諜。[詳情]
  • 考古現場 022:港府促官民溝通,鼓勵警察贏取尊重
    1970年代,港府推動社區警政以改善警隊形象。網上流傳《事在人為》短片,一再強調要如何正當執行職務得市民合作和尊重。 [詳情]
  • 考古現場 026:紀律部隊職前培訓,吸納少年減少群黨
    政府跨部門合作創立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結合學校教育與職業先修,既吸納迷途少年,又改善警隊形象,被認為是控制社會戰略手法。[詳情]
  • 考古現場 028:投身廉署伸張正義,正面劇集宣揚反貪
    1976年廉署劇集《靜默的革命》,劉松仁飾理想青年為正義放棄從醫志願投身廉署,幾經波折得母親諒解,反映大眾對廉署印象。 [詳情]
  • 考古現場 029:廉署劇集《黑白》,觸及與警矛盾
    警廉衝突後,廉署拍劇集講新丁鄭裕玲與女警好友繆騫人關係急轉直下,故事呈現兩種角度看公私矛盾。[詳情]
  • 考古現場 032:廉署拍攝《大龍鳳》,正直警合作肅貪
    警廉衝突後倫敦建議改善關係,1982年廉署劇集《大龍鳳》講年青督察得上級支持與廉署合作,瓦解警局內包庇非法賭檔貪污集團。 [詳情]
  • 考古現場 046:資本家貧民湧港,第二波工業起飛
    戰後資本家携資金機器逃港,其餘貧困難民變身廉勞,令香港第二波工業起飛,本來無長遠算的港府,被迫進行各種規劃。 [詳情]
  • 考古現場 098:鄧蓮如率團訪滬,同鄉親切招待
    那些年香港前途拍板,貿發局主席鄧蓮如率團訪滬尋商機。當時香港是上海最大貿易伙伴,兩地官方甚重視。 [詳情]
  • 考古現場 099:港商北上引進技術,資金未能吐現離場
    前途談判後中國成為香港最大貿易伙伴,港商陸續北上引進技術,但不少產品未能出口賺外匯,只能留著資金繼續經營。 [詳情]
  • 考古現場 100:港商進軍上海,營商炒樓壯志雄心
    聯合聲明後,香港新舊企業磨拳擦掌進軍上海,除商貿易更涉足地產,遷冊離港的英資怡和亦積極發展中國業務。 [詳情]
  • 考古現場 102:引進現代化餐廳,邀家長督促員工
    昔日改革開放,港商北上辦合資企業做現代化櫥窗,引入新科技和獎金制度,又辦家長日邀家長督促懶散員工。 [詳情]
  • 考古現場 104:港商北上開荒煉鋼,裁員要靠群眾力量
    當年深圳特區未成立,蛇口率先辦出口工業區引外資。有港商做先頭部隊設合營鋼廠,為解僱中方人手,要動用群眾力量。 [詳情]
  • 考古現場 113:港商進軍蛇口開荒,高檔貨變平貨生產
    當年港商入蛇口開廠,為適應員工效率與產品質素下降,有高檔遊艇廠改行平貨路線;也有廠家設繁複制度辭懶散工人,但成效有限。[詳情]
  • 考古現場 114:港資蛇口合營鋼廠,供電不足生意縮水
    當年港商斥資蛇口廢料煉鋼,因電力不足賣機器賠息,到終於夠電,剩低機器只夠做平貨,靠少量重稅配額內銷,出糧找數還怕缺外匯。[詳情]
  • 考古現場 117:引入先進設備人才,改良產品出口創匯
    當年港企北上設廠,為中國現代化源源送上先進機器與人才,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令產品更合市場需求,達成出口賺外匯戰略任務。[詳情]
  • 考古現場 122:中國企業集體領導,北上港商疲於奔命
    當年港商北上面對中國企業集體領導,一單生意經多個單位審批仍老鼠拉龜,到真拍板時按舊報價成交,可能已所賺無幾。[詳情]
  • 考古現場 123:食飯送禮拉關係,漫長談判議而不決
    昔日改革開放,有經營汽水罐業務的港商北上傾生意,食飯送禮拉關係,仍被對方一班科長高層副經理點到氹氹轉。[詳情]

— 歡迎分享,更多材料見內容導覽
搜尋本站資料,可用Google自訂引擎

考古陣地一覽
facebook.com/recall.hk
instagram.com/recall.hk
medium.com/recall-hk
mewe.com/join/recall-hk
odysee.com/@recall-hk
twitter.com/recallhk
mastodon.social/@recallhk
t.me/s/recallhk

--

--